临终关怀是基督教的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工,今天不能被忽略。它也是伟大的人道主义事业。在生命最后的时刻,给患者最温暖的照顾,让生命在微笑中、在平安中离逝。挚爱生命、保护生命、光大生命。
所谓临终关怀,就是对已经身患绝症的病人,提供适当的救治,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以及很好的帮助支持,使病人能在生命的垂危时刻,在充满人性温暖的气氛中,充实地、有尊严地告别人间,使死者无憾,生者问心无愧。临终关怀涉及到医学、护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神学等诸多领域,有着特殊的伦理道德价值和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临终关怀越来越受到中国民众的关心和注重,并且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宗教也拥有丰富的临终关怀理念和实践。下面笔者就来着重谈谈关于基督教临终关怀及其价值的思考,尤其是从神学上思索。
在历史上,临终关怀运动发端于英国的圣克利斯朵夫医院。从源头上讲,现代意义的临终关怀脱胎于基督教。中世纪基督教信徒盛行朝圣,当时交通不方便,朝圣的路又很遥远,就有生病的朝圣者,于是产生了一个供信徒在中途休息、养病的驿站机构(Hospice)。到了19世纪,交通较为发达,这种朝圣休息站己没太大价值。它逐渐转变成专门照顾无法治疗的病人的相关医疗机构的代称。1879年,都柏林的一位修女玛莉·艾肯亥将其修道院主办的这个机构(Hospice)作为专门收容癌症末期病患者的场所,用爱心照顾他们。1905年,伦敦市另一家修女办的圣约瑟机构(Hospice)也改变方向,专门收容癌症末期病患者。不过,两者都是秉承基督的博爱精神来照顾病人,并未融入精湛的医疗科技来改善病人的病痛。完成这一转变的是西西里·桑德丝(CicellSaunders),她在长期从事的晚期肿瘤医院中,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决心改变这一状况。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圣克利斯朵夫临终关怀医院”(ST.Christophers'Hospice)于1967年在伦敦郊区正式建立。它是世界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医疗科学技术及爱心照顾的临终关怀医院,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过程得到需要满足和舒适的照顾,“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她创办这个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意义重大。自此,无法治愈的病人有尊严地走向死亡,成为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很快,临终关怀便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展开。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7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传入美国,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
《圣经》将人看作一个整体,认为“全人”同时具备“灵”、“魂”、“体”,因此,对人的医疗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展开。现代临终关怀关注的是,人离世时要拥有尊严。基督教对临终者的照护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使人透过信仰上帝的力量,保有内心的安宁和平静,从而安详地面对死亡。神学上,临终关怀与婚姻辅导等被归入教牧关怀,教牧关怀又是教牧神学的一部分。因此,在基督教群体中,对病患者的临终关怀通常都是由神职人员引领亲属以及其他信徒来进行的。神职人员在平时讲道时便为信徒提供生死观教导,如讲解正确看待生命、死亡等方面的教义,使信徒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危险、疾病和死亡,到了特定的临终时,神职人员会对病人及其家属深化基督教生死观,而且关注病患者、家属以及孩童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需要,这种细致帮助一直持续到病患者离世之后。信徒也会探访患者,为患者祷告、读经或唱圣诗,帮助患者放下负担,舒缓压力,释放情绪,建立并坚固信心。这时教会鼓励信徒为患者及其家属祷告。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教友也会帮助患者参加信徒聚会,在聚会和礼拜中获得帮助和安慰。
在仪式上,基督教的临终关怀主要体现在病患者临终及死后的仪式。在临终关怀时,施礼人(如神职人员)对病患者有祷告、抹油等仪式,目的都是帮助将归天之人借助信仰的力量,平静度过最后一段生命路程,同时为生者提供一个值得期待、继续生活的理由和愿景;病患者死后有葬礼,有的还有举行追思礼拜,也是为了有尊严地、庄重地对待病患者,这是一种哀悼和纪念。
临终关怀活动在香港发展势头良好。1982年在香港天主教医院首先开始了临终服务,为晚期癌症病人提供善终服务活动。据1997年统计,香港临终关怀中90%为癌症病人,45%死于癌症的病人获得善终服务。在香港,从事临终关怀的护士被称为“握手护士”而倍受尊重。北京的临终关怀服务发展较快,其中北京信望爱文化中心以社区和家庭为中心的临终关怀项目“生命有爱计划”最符合身心灵整合关怀原则。该项目通过免费的临终治疗方案优化、家属辅导、推动预立医疗自主计划,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据悉,中国大约有100多家临终关怀机构,几千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临终关怀事业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将取得更大的进展。更多的护理人员将充分发挥爱心与技能,投入并从事到这一新的护理领域中来。
由十架神学让人思考临终关怀,就是帮助被关怀的人接受耶稣基督成为他们生命的中保,人从苦难、不安和忧伤等境况中,依靠上帝无罪的儿子耶稣基督的赎罪。耶稣被钉于十字架,流血牺牲,作为挽回祭。人因此被拯救,是因耶稣基督的恩典和大爱,并且他从死里复活,使人大有信心和盼望。十架神学坚信从不粉饰人性以及人性一切痛苦的挣扎,上帝的应许是实在的,他的爱是永不改变的。面对软弱与无助、苦难与死亡,十架神学在临终关怀上给处于苦难的人们提供解决之道。十架神学所仰赖的即上帝受苦的爱,上帝将苦难转化成为盼望的力量,这盼望的力量就是爱,在此彰显上帝的伟大救赎。耶稣在离世前安慰门徒说:“你们在世上有苦难”,但“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因为耶稣基督“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十架神学的临终关怀表明,人的能力都有尽头,但上帝是永远的臂膀。
基督教的关怀方向是将受苦者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转移到受苦的基督身上,在苦难当中认识上帝,他与人一起受苦,经历上帝救赎的爱,使人在受苦中产生新生命的盼望(路18:30)。重点注意的是,身体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死亡是新生命的转折点。《圣经》说,人死是睡了(贴前4:13-14)。马丁·路德也说:“睡是死的弟兄。”可见死亡不是人可怕的仇敌,而是希望。它给人一种新的盼望。死后进天堂,得享安息。临终关怀者就是情绪困扰者的倾听者,借着同理心的陪伴,让他们经历十架恩典的临在,以达到心灵平安的境界。人的绝路是神的开始,人在危机时会转向神求助,生病患难时正是人需要寻求灵性指引的时候。临终关怀者就是灵性需求者的帮助者,是心灵软弱者的关怀者,是心灵困惑者的支持者,帮助他们能金诚沟通交流,彼此认罪互相原谅,让生死两相安。同时临终关怀者也是死亡恐惧者的安慰者,可透过十架神学的力量和来自上帝的信心,扶持患者越过黑暗,获得永生。
以照料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提高临终者生活质量,共同面对死亡,这是临终关怀的要求。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时间,不要轻视患者和生命,不要畏惧重病和死亡,要迎接挑战、勇敢面对。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关心老年人和病患者。
老年人需要在身心灵方面给予关怀和指导,他们在团契和祷告活动当中会重新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并提升他们的灵性和新的境界,唤起他们的信心和希望。基督教会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如对他们进行教牧辅导,感同身受,关爱他们,与他们谈心交通,用信仰和《圣经》的话勉励,让他们灵修,安静默想,虔诚祷告,感恩唱诗,分享交流,参加崇拜聚会和老年团契活动及退修会等等,从中使他们不再孤独,有温暖、喜乐和平安。使他们在晚年充实,有的可继续学习;有的可写回忆录、传记、日记等,发挥一技之长,发挥余热;有的能讲道的可参与讲道;有的可参加社会活动如听讲座等;有的还可做慈善事业,内心感到非常的欣慰……这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老年人生活得多姿多彩,活得更加有意义,让他们感到一生满有福乐。当他们有病时,我们要呵护帮助;当他们临终时,我们更加要关怀,按照临终关怀的要求去扶持、陪伴和安慰他们。加强临终关怀是对基督之爱的实践,是至善道德的弘扬,是对人心灵的深度关怀,也是基督教的美好见证。
总之,我们需要尊敬孝敬老人,照顾、关怀老年人及病患者的生活,即使他们福利养老生活没有后顾之忧,精神生活也还需要关怀,通过基督教活动可以填补他们这一缺口。用上帝之道来浇灌他们,用教牧辅导来帮助他们,用爱来充满他们,他们一定会感到福杯满溢、有盼望、永恒的生命伴随着他们。
本文原载于《陕西基督教》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