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基督教网!
研经解经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章集萃 > 研经解经 > 详情 
共唱一首爱的歌
2021-11-05  作者:金陵协和神学院 音歆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发布 返回列表

经文:林前13:4-13

《哥林多前书》13:4-13被称为爱的颂歌。这首颂歌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爱的涵义(13:4–7)和爱的特指(13:8–13)。

 

一、爱的涵义(13:4–7)

13章4–7节,保罗用韵文的形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爱的涵义。在13章4-6节中,保罗从8个反面来阐述爱的涵义,那些内容都与哥林多信徒的灵性光景有关。在13章7节中,保罗从4个正面来阐述爱的涵义。这首爱的颂歌包含14种基督徒美德。

1.爱是恒久忍耐(13:4)。“忍耐”希腊文意为“有耐心、坚忍、宽容”“延迟援助”(路18:7)。忍耐是上帝的属性(路18:7;彼后3:9)。上帝对他子民不轻易发怒(民14:18;诗25:6–10)。上帝对人长存忍耐(罗2:4;彼前3:20;彼后3:9,15)。爱表现在对人的忍耐上。这是爱的惊人品质,不单是“忍耐”,而且是“恒久忍耐”。爱绝对不会说,以忍耐三次为限,乃是完全的饶恕(太18:22)。

2.爱是有恩慈(13:4)。“恩慈”希腊文意为“仁慈”(林前13:4)。上帝对人满有恩慈,并且藉着耶稣基督向人施予恩慈(罗2:4;弗2:7;多3:4)。爱,要主动地慷慨待人,帮助别人。爱会驱使人以恩慈待人(弗4:32),使人善待那些恶待自己的人,以德报怨。

3.爱是不嫉妒(13:4)。“嫉妒”希腊文意为“努力”“渴望”“热心”,“嫉妒”。爱不因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而心生嫉妒,心怀嫉恨。

4.爱是不自夸(13:4)。“自夸”希腊文原意为“气袋”。这里喻指人心高气傲,像气袋一样,自我吹嘘。爱是不自吹自擂。自夸也是一个人灵性生命幼小、不成熟的表现。一个灵性生命成熟的人是谦卑的。爱是心存谦卑。

共唱一首爱的歌(图1)

5.爱是不张狂(13:4)。“张狂”希腊文原意为“风箱”,引伸为“骄傲自大”“吹嘘”。这里指一个人自我胀大,好像风箱鼓满气一样。爱是不自高自大,不狂妄,不炫耀。

6.爱是不作害羞的事(13:5)。“作害羞的事”希腊文意为“做不得体的事”“不得当的行为”,可指粗野的、令人难堪的、卑贱的行为,也可指不体面、不合体统的行为。爱是有礼的,不是鲁莽的、粗鄙的。爱是不四处说长道短,或者直言无隐、出口不逊。

7.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13:5)。“求”希腊文意为“寻求、寻找、追求、追问”“尝试、企图、争取”“想要、要求、请求”。爱是不求私利,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坚持己见。基督徒的行事为人应当为别人着想,而不只是考虑自己的益处。这是保罗书信的重要主题(罗9:3,15:1–3;林前9:19–22;林后4:5,10–12,15,8:9,12:15–16,13:9;弗4:28–29;腓2:4–8;西1:24,28;帖前2:7–11)。

8.爱是不轻易发怒(13:5)。“发怒”希腊文意为“动怒”“非常难过”(徒17:16)。爱是不发怒,不因别人的亏负而被激怒。“轻易发怒”,《中文和合译本圣经》的翻译不够准确,希腊文中没有“轻易”一词,加上这个词反而容易使人误解,以为爱是可以发怒,只是不“轻易”发怒。

9.爱是不计算人的恶(13:5)。“计算”,是一个财会术语,希腊文意为“记录”“记账”“计算”。爱是不把别人的恶记在账上,待秋后算账;或者思想如何报复对方,把账算清。爱是不计嫌隙,不图报复,不轻易把人看为恶人,不记录人的恶事。

10.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13:6)。第一个“喜欢”希腊文意为“欢欣”“欢喜”“高兴”。“不义”,指邪恶的、不公义的事。第二个“喜欢”希腊文是个复合词,由“syn”和“chairō”组成,意为“与人一起欢乐”,有共同喜欢、极大喜欢的意思。“真理”就是合乎真理的行为,也可指善良、公义。爱是不因别人的过失而幸灾乐祸。爱是喜爱合乎真理的事,活出真理(腓4:8)。

接着,保罗用4个“凡事”从正面来阐述爱的涵义。

11.爱是凡事包容(13:7)。“包容”希腊文意为“忍受”“忍耐”“包容”“等下去”(帖前3:1)。爱是对别人包容、包涵和谅解。爱是不揭人之短,不宣扬别人的软弱。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4:8)。爱,能包容他人,也能保护他人。

12.爱是凡事相信(13:7)。“相信”希腊文意为“相信”“信赖”。保罗没有指明相信的对象是谁。如果是指上帝,那是指因着爱上帝,相信上帝的安排都是美好的,上帝的旨意是美善的(罗8:28)。如果对象是人,就是对人不失去信心,不轻易用怀疑的眼光看人,待人真诚。

13.爱是凡事盼望(13:7)。“盼望”希腊文意为“希望、盼望”“指望”“仰望”。爱是对上帝充满盼望,相信未来在上帝的掌管之中。爱是对人不失去希望,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看到人美好的一面。

14.爱是凡事忍耐(13:7)。“忍耐”希腊文意为“忍耐、持续、站稳”“忍受、遭遇(来10:32)”,“留下、逗留(路2:43;徒17:14)”。爱是在爱上帝和爱人的事上坚定不移,坚持到底。“忍耐”不是默然无奈的忍耐,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刚毅。

共唱一首爱的歌(图2) 

二、爱的特质(13:8–13)

13章8-13节中,保罗对比最大的属灵恩赐爱和其它属灵恩赐,即先知讲道、说方言和知识(13:8–9)。前者是完全的,后者是不完全的;前者是永久的,“永不止息”(13:8);后者是短暂的,“终必归于无有”(13:8)或“终必停止”(13:8)。

保罗开篇点题,强调爱的特制。爱具有永恒的价值,“爱是永不止息”(13:8)。“止息”希腊文意为“落、跌倒”“除灭、终止”。先知讲道、说方言和知识都是不完全的,都将被完全的取代。先知讲道、说方言和知识等属灵恩赐终究都要过去。人所拥有的知识是片面的、有限的。先知讲道所传递的只是真理的一部分,因为先知是人、有限的,所以他所领受的启示也是有限的、部分的。“那完全的”,指关于上帝的全备知识。爱是最妙的道(12:31b),但保罗承认他现在对此也是知之有限,要待将来才能够完全明白。为了阐明这个道理,保罗用了三个对比例子:1. 孩子对比成人;2. 对着镜子观看对比面对面;3. 现在知道的有限和将来知道的完全。

第一,孩子对比成人。保罗用人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阐述有限与完全的不同。保罗以自己的经验为例,“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13:11)。人在孩提阶段,所讲的话像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像孩子。但成人之后,一切幼稚的话语、心思都归于无有,“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当然,不是丢弃孩子的单纯,而是孩童的幼稚。

第二,对着镜子观看对比面对面。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等金属磨光制作的。这种镜子所反射的映像往往是模糊不清。“模糊不清”希腊文意为“模糊不清或朦胧的影像”。保罗没有说明“那时”是什么时候,也没有说明将与谁“面对面”。“那时”,可以理解为离世与主(基督)同在的时候,或者基督再来的时候。“面对面”意即不再是间接的接触,而是直截了当地目睹真相。这个短语有时用于指人亲眼看见上帝(创32:30;出33:11;申5:4,34:10;士6:22;结20:35)。上帝对亚伦和米利暗说:“我要与他(摩西)面对面说话,乃是明说,不用谜语,并且他必见我的形像”(民12:8)。这里可以理解为人看见基督。保罗的意思是,等到将来亲眼看见基督的时候,那些属灵的事情就可以完全明白了。哥林多以生产青铜而闻名。保罗以人对这镜子观看喻指现今的知识是隐晦不明。这种知识将会被完全清楚的知识替代。

第三,现在知道的有限和将来知道的完全。保罗再次以自己为例,他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将来就全知道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13:12)。保罗表明人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我们现在知道真理,但是不完全的。我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清晰完全的图像。将来我们就可以知道全部了。有限的事物将被完全的事物一一取代,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完全的事物将显露出来。“正如主知道他一样”呼应“这人乃是上帝所知道的”(8: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13:13)。保罗上文提到的那些属灵恩赐都消失之后,所剩下的只有信、望和爱。对于造就教会来说,属灵恩赐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爱。爱是最大的恩赐,因为它能够带领人进入与上帝最完全的联合。信、望和爱,共有三样;但希腊文“常存”用单数形式。这表明三种属灵品德汇成一体(西1:4,5;帖前1:3)。

保罗经常论述信、望和爱之间的关系(罗5:1–5;加5:5–6;弗4:2–5;西1:4–5;帖前1:3,5:8;多2:2)。信、望和爱长久存在,而且历久弥新。信心将常存,因为即使在未来的荣耀中,人有限的信心仍要面对那无限的上帝。盼望将常存,因为它能激励人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前进。虽然现今人无法完全明白,但将来终能知晓。爱将常存,因为上帝是爱。他必眷顾这个世界并终将使它更加完美(罗8:18–39)。信、望和爱都常存,但其中最大的是爱。爱是圣灵所结的果子之一(加5:22)。圣灵将上帝的爱浇灌在人的心里(罗5:5)。爱是信心的力量。爱是激发盼望的动力。

                                                                 本文选自《陕西基督教》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