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130篇是基督徒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歌,是《诗篇》七篇忏悔诗之一,重在诉说诗人深刻的灵性经历:他在深刻的痛苦之中,承认犯罪是他受苦的原因,并且恳求神赦免他。本篇诗歌不长,只有八节,根据诗人的心路历程,可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一、迫切恳求( 1-2节)
诗歌一开始诗人就讲明了自己身处极深之处。“深处”,或许是所处环境凶险,前景渺茫无望,或许是心情沉重压抑,深深哀伤。圣经常使用“高处”来表示与神相亲的美好感受,例如“耶和华使他乘驾地的高处(申32:13)”、“他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在高处安稳”(撒下22:34;诗18:33)等,表现出一种高昂、饱满的灵性状况;而用“深处”来表示与神隔绝,灵性的昏昧,例如《诗篇》88篇第6节:“你把我放在极深的坑里,在黑暗地方,在深处。”当与神相亲的灵魂,离开神的面,进入到“深处”时,那种痛苦是无法忍受的。
大卫一生中就经历过这种痛苦难捱的时刻。大卫在做王之前,被扫罗嫉妒追杀,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即使环境是那样凶险,他口中都没有绝了对耶和华的信靠和赞美(诗52:8);可是与拔士巴犯罪之后,他也进入了“深处”。《诗篇》51篇就深刻地袒露出大卫自知与神隔绝,心灵的枯干无力之感。他向神祈求重得圣灵和救恩之乐,是因为他曾经拥有;可是如今他深知往日与主相亲的关系已经因着他的罪而破裂,他不能再与神像密友一样交谈了。大卫陷在这种灵性的极深之处,极其沮丧失落;诗人也是如此。这句话的顺序应该是:“从深处我呼吁你,我主啊!”“呼吁”在原文之中,有“哭泣、大声喊叫”之意,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心情了吗?
第2节,诗人又进一步祈祷,在痛苦的深处发出唉哼和恳求:求主听我的声音,侧耳听我,留心听我,我在痛苦之中的叹息无人倾诉、无人理解,我主啊,我知道如今我已离你甚远,我在地的深处、在险恶痛苦之中,在最无望的处境中,向你发声,祈求你来听我!耶稣曾应许:“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太7:7)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祈求、寻找与叩门”之间难度递进的关系:祈求得到,是通畅的关系;寻找寻见,是要付上代价来修复关系;叩门开门,是关系已经隔绝,需要靠着坚持不懈的恳求等待,才能恢复关系。诗人如今的境况就处于叩门的阶段,他知道自己与神隔绝,从心底恳求神能转脸侧耳,听他的声音。
接着,诗人向神袒露心声,进入本诗的第二部分。
二、深切悔罪 (2-4节)
马丁·路德称本篇是“最富有保罗气质”的诗篇,因为其中所表达出来的“罪得赦免”及“因信称义”的光辉与保罗书信所传达的教义遥相呼应。我们也经常援引这两节作为祈求赦罪的祷文。但倘若我们只看到了赦免的应许,恐怕就难以明白赦免的意义。
诗人以反问句式向神倾诉对他的认识:无所不能的神若事无巨细地记录人的罪孽,人活着还有盼望吗?但这样好像又会使这句诗被理解为,诗人在利用神的慈爱作为筹码,为自己应得赦免进行辩解。非也。赦免的基础是知罪,诗人在深处的痛苦经历正是他知罪的开始,因他已知自己无法站立在神面前。
赦免的意义在罪后果的严重性被深刻领悟后才能表现出来。如今,不管是讲台,还是信徒心理,倾向对于罪的后果作柔化处理,容易轻飘飘地就将信仰的重点过渡到“罪得赦免”之上。人们宁愿自欺地活着,也不愿意面对一位公义的神恐惧战兢地活着。摩西是面对面被神所认识的“神人”,他能真实地体会到神对人的情感,他说:“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诗90:9)改革宗神学家平克说:“在圣经中,神的震怒出现的次数远多于神的慈爱,这表明神要我们更多地思想他的愤怒。”
诗人在哀痛之中看到了自己的罪,他唯一的指望就是神“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敬畏”在原文中还有“尊崇、敬重、爱慕”的含义,而这种感情出于一种神性的体验。这么讲可能很抽象,可以联想浪子的比喻。悖逆的浪子丧尽家财,走投无路时回到父亲身边,父亲却用上好的礼遇招待他,说:“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路15:24)我们若能理解浪子的心情,就能够理解这词的含义。可惜的是我们往往不太能懂得浪子说的“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的沉重意义。他以前所做的一切就是表明彻底与父亲断绝关系,他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他父亲完全没有义务原谅他。他说“把我当个雇工吧”,雇工是最低等的奴隶身份,普通奴隶尚可算作家庭的一份子,雇工随时会被解雇,和家庭沾不上任何关系。但父亲如今开怀接纳了他,这是出乎他意料的,可以说此时他对于父亲的心情,就是此处的“敬畏”。
三、耐性等候(5-6节)
第5节,诗人说:“我等候耶和华,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话。”可见等候的依据不是良好的自我感觉,或者自我赦免,而是基于神的话。无论何时,神的话应该是我们立稳的根基,而不是我们的宗教情感。
我们在深切悔罪之后,相信神会因耶稣基督的宝血而赦免我们的罪孽;但是,赦罪并不代表我们能够立刻从眼下的困境之中飞升出来,往往还需要我们安静等候神救拔时刻的来临。拯救之前的时间,并不是神故意要我们难堪而摆设的苦炼,而是要增长我们的信心,相信神完全的主权。就如安布罗修所言:“神是全知的,他能预知并提供我们一切必要的防卫措施,免得我们受害。神是信实的,他是守约施慈爱的神。”
第6节,诗人说:“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诗人以守夜人自比,身处黑暗,向往光明。诗人此时所处的“深处”就是黑夜,只感受到孤独和寒冷。但我们从诗人的比喻中,亦读出了他饱含的希望:他知道无论黑夜如何漫长,天总会亮。诗人经历了在极深之处与主隔绝的痛苦,经历了深刻的悔罪之后,他的信心盼望建立在神的话语上,他相信神这位大牧者终究会带他回到与自己相亲的关系之中,他对此坚信不疑。对于在困境中的人来说,最怕的是觉得“天永远都不会亮了”,许多人正是因此而绝望,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世界;疫情之下,亦是如此。我们相信终有一天疫情会结束,但灾难过去总要留下点什么。对于基督徒来说,天亮时刻的属灵意义在于我们与主重新建立牢不可分的连接关系,享受他所带给我们生命的喜乐和平安。
四、信实见证(7-8节)
本诗的最后两节,诗人将关注点转向他的国家,他的同胞,他从自己的经历得出结论:“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因他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他必救赎以色列脱离一切的罪孽。”诗人经历了灵性升高的经验,他从极深之处被抬举出来。灵性的体验深刻地告诉他,不论是对民族,还是对于个人而言,罪是一切苦痛之根,脱离罪才可以根绝痛苦。以色列是被耶和华从埃及拯救出来的,但以色列又背叛了神,被赶散到外邦,惟有耶和华能再次带领他们从极深之处上来。蒙获拯救的保证就是“耶和华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丰盛”在原文中意为“多倍的”,神的救恩比我们的罪孽、比我们的痛苦,更多倍。就像保罗说的:“只是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罗5:20)
一切属灵经历仿佛是个人的,但也可以成为团体的财富。教会生活中,最能够带来祝福的,就是在神面前经过破碎的生命。有人因为巨大的苦难熬炼出灵性的芬芳,有人因为深刻悔罪而成为永远的鉴戒。就如大卫因为在情欲上犯罪受刑罚,在痛苦中不断悔改,神虽然严厉管教他,却不曾抛弃他。大卫祈求赦免,他说:“我就把你的道指教有过犯的人,罪人必归顺你。”(诗51:13)在神的恩典上,经历过破碎、悔改、重生的人,最有发言权。
整体而言,《诗篇》130篇是一篇内涵丰富的灵性经历记录,也是多数基督徒信仰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我们的内心遭受痛苦时,我们看到几千年前的诗人也有同样的经历,便会深得安慰,这也是《诗篇》的魅力所在。愿安慰丧气之人的神,也安慰身处极深之处的灵魂!
本文原载于《陕西基督教》2020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