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基督教网!
神学探讨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章集萃 > 神学探讨 > 详情 
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与教会实践漫谈
2020-08-05  作者:金陵协和神学院 严锡禹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发布 返回列表

漫谈之一,什么是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

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这句话完全适用于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在大力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今天,神学教育必然要起到风向标和推进器的作用。那么,什么是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呢?

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培养中国本土传道人,另一方面要生发出中国本土神学。这两个目的相辅相成,是二而一的话题。因此,归根到底,中国的神学教育,就是在坚持三自原则、自主办学的前提下成长起来的本土的神学教育。这种教育,既要批判性地继承两千年来的普世基督教传统,又要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国民性。没有前者,将不成其为基督教的神学教育,没有后者,则仍停留在殖民式神学教育阶段。

总之,神学教育冠以“中国”二字,不仅拥有地域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文化、历史、民族、现实甚至制度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反观今天中国的神学教育,重西方、轻本土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近年来,神学院校有了一个可喜的变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走进了神学教育的课堂。但是,这类课程还仅限于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无法真正形成神学教育的基础。神学教育的核心课程还没有、或者说很少处理中国文化和中国教会问题。

 

漫谈之二,神学教育:既是神学的,也是教育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解决教会恢复开办后教牧人员奇缺的状况,中国教会大力发展神学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传道人,以解决中国教会“庄稼多、工人少”的现实问题。因此,自恢复办学以来,中国神学教育就以教牧工人训练为其基本模式,至今还未根本突破,神学教育仍然以培养教会传道人为其核心职能。

中国教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教会也正在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如何培养能够更好地管理正在变化着的中国教会的牧养人才,是摆在今日中国神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因此,如果我们长期以“职业培训”为神学教育的最大目标,忽视神学教育生发本土神学的职能,则可能防碍我们深入研究、理解神学教育的本质,并进而防碍我们推进神学教育的中国化。

毋庸置疑,中国的神学教育是为中国教会服务的,当然要为中国教会培养合格的工人。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对工人合格的标准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近年来,教会对神学生的要求已经突破讲道、弹琴、唱歌这老三件,加入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不过这些要求还不系统、具体。

神学教育也是一种教育,也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整全的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自然,神学教育也不仅仅是神学知识的传递。时代要求中国神学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认同中国历史、文化和制度、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的工人。

总之,时代呼吁中国的神学教育尽快走上专业化的道路,让神学教育也运行在教育规律的轨道上。神学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该既懂神学,又懂教育,如果一定要二选其一,懂教育更为重要。

 

漫谈之三,努力发展中国神学教育理念

神学教育理念是神学与教育的高度融合,是神学在教育规范内运行的结果。以教育为前提的神学,只能是本土的,其目的在于回应中国教会的实践,总结中国信徒的灵性经验,反思中国教会的发展轨迹。如果教育神学中缺乏本土的元素,那么,这种神学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不接地气的抽象理念。

西方神学源远流长、体大思精、包罗万象,令东方学人神往。但作为神学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要忘了,这些神学都是在回应当时当地教会实践问题时产生的。今天的西方社会仍然在发展,教会也在变化,相应的,他们的神学也在发展变化中。这说明神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神学不是主体,教会才是主体。

中国神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创生出中国本土的神学及由之产生的神学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批判地继承西方神学传统,透彻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特性,准确把握现代社会脉络,把圣经原典放到今日中国教会的生存环境中阅读,使基督的精神在现代中国找到落脚之地。

当然,神学教育的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命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从事神学思考和神学教育的人不懈努力,自觉地带上本土文化意识和现实教会的各种命题与神学传统对话,与圣经对话,摸索出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来。

神学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拿出相当比例的课程来学习本土文化,回应现实问题。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只要我们“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心怀中国教会,不离中国社会现实,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在普世教会神学的花园中栽种上中国神学之花。

 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与教会实践漫谈(图1)

漫谈之四,神学教育与教会实践的关系

常有人问我,神学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说,从耶稣时代就有了。古人的教育方式不像今人,有一个严密的制度化教育系统。耶稣教门徒,不需要校舍、教材,走到哪里,那里就是校舍,遇见什么,什么就是教材。有人常误以为,耶稣的门徒都没有什么文化,也没受过什么教育,照样能传教,而且传得不错。事实上,他们大多跟随耶稣三年时间,在耶稣开办的“学校”里学习。从福音书的记载中不难看出,耶稣随时随地教育门徒,把上帝救赎的道理与百姓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这就是神学教育的目的。

耶稣以后,使徒也学耶稣的办法,亲自培训门徒,这批人在教会历史上被称为后使徒,意思是使徒以后的使徒,表明他们是使徒学生的身份。再后来,这种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已经不能满足教会发展的需要,于是神学院就出现了。

从神学教育的简单发展就能看出,神学教育是为回应教会现实产生的,又是为现实的教会服务的,这种服务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直接服务,即培养工人。传道人必须接受正规、系统的神学训练,这既是教育的规律,也是基督教两千年发展的经验。基督教是一个强调经典与传统的宗教,对经典与传统的正确理解和运用,都必须经过长时间、有系统地训练。这个任务就属于神学教育。

第二,间接服务,即神学思想建设。有人以为,教会不过是唱唱诗、读读经、交通交通,没那么复杂,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神学。事实没那么简单。现代人都重视教育,通常情况下,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自己的工作、生活规划越好。这不单是因为他拥有了专门的技能,还由于他读的书多,对别人的经验了解得多,所以他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会要发展,也需要有更多站得高、看得远的牧人。

圣经中有两个地方说到了牧人的工作,一处是耶稣说的,“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路10:2)另一处是保罗说的,“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

这两处经文,一处讲传教的时机,一处讲所传道理的准确。教会习惯把这二者加在一起,对传道人提出一个要求:做时代的工人。要想在合适的时候,讲合适的道,没有经过长时间、系统、严格的训练,是很难达到的。

 本文转载自《陕西基督教》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