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节庆多源自传说,端午节吃粽子的典故却源自现实。自从我知晓端午节的由来,便对屈原这位生于楚国的失意丞相有了粗浅的认识。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公元前 340 年生于楚国丹阳,公元前 278 年因投身于汩罗江而逝。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踏入2020年,今年已是屈原逝世2298周年。
屈原为国忧思,以死明志。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常与怀王共商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他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的努力参政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荆之盟,但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愤而辞官自疏,离开郢都,流落到汉北。
秦国对楚王的妥协退让并不满足。顷襄王二十一年,一个消息如睛天霹雳狠狠地击打屈原:秦进攻楚国,占领郢都,楚国的建筑尽被毁灭。楚国即将亡国!屈原满腹的忧愁愤恨,尽都写成了诗篇。他虽然越来越老了,但复兴楚国的希望在心头一天也没有熄灭。
屈原头也不梳,脸也不洗,昏昏沉沉地走了几天,到了汩罗江边。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见自己的满头白发,内心波涛翻滚。联盟被小人破坏了,楚国面临危险,百姓遭殃。屈原在江边踱着,他怀念郢都,怀念百姓,为国焦心,心里惆怅。屈原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唤起人们对救国的醒觉,激发全国百姓的爱国赤忱。他解下衣服,奋力向江心一跳。爱国诗人沉下江水,那一天正是五月五日。屈原死后,百姓敬重他,哀悼他。
屈原的《天问》。屈原的《楚辞》《离骚》《天问》《屈原赋选》等著作皆流传千古,至今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屈原在《天问》首两句曰:“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译为白话,可解为:“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屈原在《天问》中,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上自宇宙形成、天体运行,下至四方地理、自然现象,中及人类社会历史、历代兴衰,莫不穷究其理,反映了屈原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执着探索的精神。《天问》说其时宇宙间明暗不分,一片昏瞢,元气满盛,氤氲浮动,有像无形,表达了诗人质疑现实追求真理的心声。
今日端午佳节,我们倍思上帝。端午节时想起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的事迹流传千古,可歌可泣。想到我们基督徒也可以从屈原身上,学习对上帝奥秘探求的孜孜不倦精神。屈原的《天问》,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就对天地和宇宙起源好奇地探索,并且设下170多个问题。我们更应当在这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和时代里,殷勤读《圣经》,认识上帝的伟大与慈爱,开解心中的疑问。生活中的万般疑难,其实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最好的解答。
屈原坚定信仰,忠心爱国。屈原作品富于忠君爱国思想,斥责小人祸害国家,君主昏庸。他有振兴楚国的抱负,热切追求理想,甘愿以身殉国。其作品表现了他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理想执着,坚贞不屈,对罪恶毫不妥协。我想,身为基督徒的我们,也要为国忧思,为国家的明天更美好而发声,对许多事情表达公义的立场。
端午节,我们在吃粽子的同时,思考《圣经》的真理和主的圣洁,但愿我们基督徒都能秉持爱国之心,同心为这个多民族的大国殷切祷告求福,并以《圣经》教导具体落实爱国行动,为更和谐的社会,献出我们的力量。沙能积成塔,百川汇成海,众多基督徒先求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上帝滔滔公义、信实和慈爱,就会在这片国土上显现……
本文转载自《陕西基督教》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