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基督教网!
研经解经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章集萃 > 研经解经 > 详情 
彼此接纳——重读《罗马书》之心得
2010-06-07  作者:林玉解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 返回列表


  一年暑假,笔者拜访一位主内老牧长向他讨教诸多问题。期间笔者问这位老牧长,在教会侍奉几十年间,碰到最大、最难处理的是什么问题?他想了一想说:“是人的问题”。回味老牧长的话时,不禁使我想到今天的教会,由于观点的不合,使得信徒与信徒之间,同工与同工之间有了一些矛盾,这种矛盾直接影响到教会工作的开展。如何化解矛盾,使得教会的同工能和睦相处、同心侍奉,这是今天每一个关心教会发展之人所应该关注的。
  今天笔者将从《罗马书》的著书目的来探讨这个问题。传统上认为《罗马书》的著书目的是保罗计划去西班牙传福音,为了得到罗马教会的支持,在去之前他先给他们写了一封信,将自己所传的福音向他们做一个说明,好让他们支持他向西班牙传福音,因这缘故,一直以来《罗马书》被认为是保罗的“系统神学”。但近年来,由于对圣经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保罗写《罗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罗马教会介绍自己所传的福音,他还有其他的几重目的。如冯阴坤在他的《罗马书注释》一书中讨论写作原因和目的时谈到:“总结笔者的看法,保罗写《罗马书》有三重目的:主要的目的是向罗马信徒讲解福音,使他们可以坚固;次要的目的是为教会内部不和的问题提供解决之法、请求代祷、为他的访问预备道路,并预先为他的西班牙宣教事工请求帮助;附带的目的是要警告罗马教会提防异端分子。”这里冯阴坤谈到《罗马书》的次要目的是:“为教会内部不和的问题提供解决之法”,而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为他的访问预备道路,并预先为他的西班牙宣教事工请求帮助”。在笔者看来,《罗马书》的首要目的并不是为着让罗马信徒了解他的所传的福音,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并支持他向西班牙传福音。而是为着解决罗马教会所发生的问题所写一封牧函。和保罗的其他书信一样,保罗的每一封信都是针对当时教会的特殊需要而写。那么保罗为什么要写这一封信呢?当时罗马教会发生了一些什么事?面对这些事情保罗对他们进行怎样的劝勉?他的劝勉对今天的教会有什么现实意义?下面尝试透过对《罗马书》写作目的的探讨,与众肢体有些交通。


  一、罗马教会的情况

  罗马教会具体在什么时候被建立,我们没有确切的材料,不过根据路加的记载,在五旬节圣灵降临时,听彼得讲道的人中,有从罗马来的客旅。这是第一批皈信耶稣的人。由于在当时,前往罗马的交通非常方便,在各地信主的人前往罗马,并把福音带到罗马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从《罗马书》中我们也看见,尽管当时罗马教会的信徒信主时间并不长,但是他们在信仰上确实是为主作了美好的见证,保罗说他们的信德已传遍了天下。(参罗1:8)
  在写《罗马书》之前保罗并没有去过罗马,不过从《罗马书》16章中我们知道保罗有很多亲属、朋友、同工在罗马,透过他们,保罗了解了罗马教会。不但如此,当保罗在哥林多传道的时候,他还认识了百基拉和亚居拉,他们也是从罗马来的,在《罗马书》中保罗称他们是“在基督耶稣里与我同工,也为我的命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的人。(罗16:3-4)像他们这样竭诚为主的人,当他们看到罗马教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时,肯定为之而焦急。现在他们碰到了保罗,便邀请他为罗马教会写一封信,帮助解决教会内部的问题,这是在情理之中。
  在保罗还没来罗马之前,罗马教会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要了解罗马教会我们必须从《罗马书》中着手。记得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一位对《罗马书》很有研究的教授告诉我们,近年来对《罗马书》的研究是从《罗马书》十四章、十五章着手的,因为在这两章圣经中,保罗为我们提供了当时教会的具体情况。在这两章中保罗谈到罗马教会有两种信徒,一种是“信心软弱的人”,还有一种是“有坚固信心的人”。这两种人对于“吃与不吃”“喝与不喝”,“守这日”与“守那日”有不同的领受,并且起了争执,甚至彼此论断。为什么他们对于这些问题会有争论呢?这是和当时的社会有关。因为当时的罗马是一个异教之风盛行之地,在公共市场贩卖的食物,尤其是肉,大部分是拜祭过偶像。虽然犹太基督徒在购买时可以向店家询问肉品是否拜祭过偶像,但商人为了生意不一定会据实相告,所以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吃肉,只吃不会用来祭拜偶像的蔬菜。但是对于当时的外邦基督徒来说,他们认为“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惟独人以为不洁净的,在他就不洁净了。”(罗14:14)凡市场上所买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吃的。因此,在他们中间,就会产生很不一致的看法。我们知道,早期教会的崇拜形式与我们现在的略有不同,他们不像我们现在,有健全的教会组织,当时的聚会是属于家庭式的,(参罗16:5)他们的崇拜与一同分享食物(主餐)是难以分开的,不能一同吃饭也就意味着不能一同崇拜。在守日的问题上也是这样,有人认为应该守主日,有的人认为还是应该守安息日。为此他们起了争执。对于一个刚刚被建立的教会来说,如果一开始就闹矛盾,那这个教会必然无法健康成长。如耶稣所说:“若一国自相纷争,那国就站立不住;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可3:24-25)为了解决罗马教会中所存在的分裂问题,保罗写了《罗马书》。

  二、保罗的劝勉

  面对罗马教会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保罗是怎样对他们进行劝勉的呢?从《罗马书》的整体架构来说,保罗是先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耶稣的救恩(罗1:16-4:25)。然后再谈到人对于这个救恩的回应(罗5:1-15:21)。在十四和十五章中,保罗针对他们中间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劝勉。首先保罗对那些信心刚强的人说:“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罗14:1)然后对信心软弱的人说:“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罗14:3)面对不同的观点时,基督徒应该做的是接纳,而不是排斥,更不是论断,因为论断里含有鄙视的意思。
  在守日的问题上也是这样,“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守日的人,是为主而守的;……”(罗14:5)这里的“这日”有的人认为是指犹太人的禁食日子或是罗马人的幸运日,但更多人认为这里是指着安息日。在这里保罗所强调的不是守这日与守那日的问题,而是日子为谁而守。他说:“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罗14:7-8)这里他将这个问题提升到基督徒人生观的高度来看。当我们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而活的时候,我们就不会为着自己的观点而与他人争执。一个吃是为主而吃,不吃也是为主而不吃的人,为什么还要为着自己的观点而与他人起争论呢?保罗说:“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又为什么轻看弟兄呢?因我们都要站在神的台前。经上写着:'主说:我凭着我的永生起誓,万膝必向我跪拜,万口必向我承认。'”(罗14:10-11)到了那一天,当我们站在神的面前,说不好我们花了一生的时间去反对的那个人竟然就站在我们的身边,那时岂不是很尴尬吗!保罗说:“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的面前说明。”(罗14:12)到那时候,神要审问我们的不是我们的一生反对了多少人,而是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为主作了多少建立性的工作。保罗说:“所以,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宁可定意谁也不给弟兄放下绊脚跌人之物。”(罗14:13)这应该是基督徒行事的准则,如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说:“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林前8:13)
  在结尾部分,保罗以耶稣为例,劝勉那些“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不求自己的喜悦。……”(罗15:3)因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如经上所记:“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罗15:3)我们所要注目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耶稣基督。就像在登山变像的时候,门徒的最后经历到的是:“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太17:8)最后保罗说:“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神。”这是每一个基督徒的人生目的---凡事只求荣神名。

  三、今日的应用

  回顾今天的中国教会,尽管我们中国教会已经进入了后宗派时期,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中间没有了宗派。在上海也是这样,尽管有联合礼拜,但同时也有安息日会、真耶稣教会和聚会处等。如何尊重少数人的信仰立场,接纳彼此不同的观点,不为一些观点而争执不下,这是每一个基督徒应该关心的事情。
  除了宗派的问题,今天教会中因个人观点不同而引起的纷争也不少。这些纷争造成了教会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就像某地一个教会,若干年前,他们盖好了新的教堂,由于同工意见不合,使得一个教会分成两个,一派的人在楼上做礼拜,另一派的人在楼下做礼拜。并且楼上和楼下的人常常是互相攻击,教外的人就嘲笑说耶稣和上帝打起来了,这是很羞辱主名的事。
  在教会中,还常常会因着神学观点的不同而将人区分为自由派和保守派。在这两种人中,思想开放的人常常看不起思想保守的人,认为他们是顽固派。而思想保守的人则认为思想开放的人是不信派,不可与之结交。在同一个团契中,他们成了两种水火不相容的人,并且时常互相攻击、彼此论断。这里尽管保罗是将自己和那些思想开放的人站立一起(罗15:1),但是他考虑更多的是“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如他在《哥林多前书》中所说的,“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林前8:13)对于那些思想保守的人,保罗说:“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罗14:3、13)因此,在教会中,我们不可任意的论断人,因为那只会叫人受亏损,叫教会受亏损。
  回到刚才引到的那位老牧长的话,在教会里最大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有人说过,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问题的发生,但我们可以接着说,有神的地方就会有问题的答案。在我们所谈论的保罗对罗马教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中,他就是这样一种从信仰出发,并将信仰应用于生活的教导。保罗说:“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这是基督徒人生目的的问题。我们为谁而话?我们为什么而活?如果我们真是为主而活,那我们在处世为人上,就不会与他人结怨或是结仇,而是学习彼此接纳,彼此尊重,彼此欣赏等美德。耶稣说:“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6)这应该成为每一个基督徒的人生目的与每天生活的实践。

原载于《陕西基督教》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