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笔者因长期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从事宗教研究工作,少不了要阅读有关基督教的书刊。每当我阅读基督教书刊掩卷深思时,常常会使我想起令我终生难忘的故乡丈八沟南村的基督教堂。结识省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王俊牧师之后,我们建立了令人难忘的友谊。也正是在王牧师的热情鼓励之下,笔者撰写出这篇回忆文章,或许对研究陕西基督教历史能提供点滴史料。
说起来,我与基督教还有一定的缘分:因为我的外祖父徐辉学先生就是一位十分虔诚的基督教徒,我出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雁塔区丈八沟南村,还曾修建有一所基督教圣公会教堂。据有关资料记载,西安基督教圣公会于1916年(民国五年)在城内北大街西华门成立,并建造“景风堂”及会所,筹办学校,开始在西安郊区发展分堂,于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在“景风堂”原址上修建了可容纳300人礼拜的北大街教堂。同年,基督教传入今雁塔区辖境,我家所在的丈八沟和外祖父家所在的铺上村均在此辖境之内。但是,我的外祖父皈依基督教的时间,应当早于本教传入雁塔区辖境时间的1935年。据我的母亲生前回忆,外祖父早年在西安城内做过厨师,大约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西安城内工作时,经信奉基督教的友人引荐皈依基督教。
基督教传入雁塔区辖境后,为了使信众有礼拜的场所,就在丈八沟南村修建起基督教堂。丈八沟南村主体有两条街道,称为大、小南村,基督教堂修建在大南村街道南排,是一座坐南向北的院落,东西两邻均有村民住房。院内正南是一砖到顶的礼拜堂,坐南向北,高于其余的房屋,门顶上端有十字架。院内东、西两面及大门旁各有一排厢房,是教会工作人员办公室及寝室。礼拜堂内墙上镶嵌有十字架和耶稣受难像,正前方是讲台,距讲台约2米远对称放有两排约3米长、宽约30厘米、高约40厘米的长凳子,礼拜堂可容纳百余人进行宗教活动。院内干净整洁,环境雅静。
在我少年时代的记忆中,每到礼拜的日子,外祖父就会身穿干净的衣服,从居住的铺上村准时我们村的基督教堂来做礼拜。每到外祖父来做礼拜时,母亲总是让我到教堂院内的礼拜堂门外,等候外祖父,请他做完礼拜后到我们家吃饭。教堂内做礼拜时,大门常常开着,经常有村民在教堂门口向内观望。在静穆庄严的宗教气氛中,无论是教堂内做礼拜的信众,还是教堂门外观看的村民,均非常安静,毫无喧哗之声。做礼拜时,在牧师的主持下,进行祈祷、读经、唱诗、听讲道等宗教活动。特别使我记忆深刻的是,每到圣诞节这一天上午,村里的小朋友们穿着干净的衣服,洗干净手和脸,大约上午10时许,到圣公会院子里排好队。届时,城里西安基督教圣公会就会用麻袋运来糖果,由教会的工作人员发到小伙伴们手中。当时农村的孩子很难吃到糖果,所以,领到糖果的小朋友们都十分高兴。尽管已经事过快六十年,但每每想起当时的情景,还在我的脑海中留下十分美好的回忆。
圣公会长住的教会工作人员,很注意和当地村民和睦友好相处。有一年,外地的杂技团(当时称马戏团)到丈八沟演出,演出团的演员住处有困难,经村民与教会工作人员协商,暂借教会的房屋让演员居住,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在当时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的情况下,杂技团的演出让十里八乡的农民群众大饱眼福,圣公会教会工作人员的善举也赢得了群众广泛的好评。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基督教联合的“西安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嗣后,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西安市基督教三十多处教会、二十多个教派的宗教活动合并在四个礼拜堂进行,即:西安东关礼拜堂(长乐坊东新巷)、南新街礼拜堂、北大街教堂(北大街西华门)、西关教堂(西关正街),统归西安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管理。其他教会的会所、礼拜堂及公用的房屋、家具、图书、信徒名册等,亦由西安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接管。此后,丈八沟基督教圣公会教堂遂不再有宗教活动,圣公会教堂的房屋仍然为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发挥过有益的作用。1958年冬天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学校提倡学生行动军事化,组织我们村五、六两个年级的学生,每天早晨天不亮即起床,整队到丈八沟东村旁的公路上进行跑步锻炼。为了便于管理,统一起床时间,经过联系,一度还借用圣公会教堂的礼拜堂作为我们村五、六年级男同学的集体宿舍。在此之前,我们从未住过集体宿舍,因此,我们这些小学男孩子晚上住在礼拜堂临时的集体宿舍里,不仅觉得十分新鲜,而且天不亮就起床跑步积极性很高。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但是至今回忆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后来,圣公会教堂的房屋,还曾作为丈八沟公社民办中学老师的办公室,丈八沟医疗站的诊所也曾设在这个院子里。“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基督教遭受极为严重的冲击,圣公会教堂的房屋也被拆毁。
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我作为曾经亲眼所见丈八沟基督教圣公会教堂的历史见证人,特撰写此文,在保存史料同时,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六十年来基督教在我国发展变化的曲折历程。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