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宜(1881-1964),名典尧,字子宜,1881年生于陕西省兴平县南位镇南韩村一农民家庭。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较早辍学,后到商店当学徒,赚薪贴补家用,因工作出色,被兴平钱庄推选为经理和商会理事。1904年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加入教会。1915年,与南南轩等筹创西安精业染织股份有限公司。1922年,创办西安孤儿教养院,并任院长。1927年,当选为西安基督教青年会董事长。解放后,连续当选为政协西安市新城区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1964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84岁。
阅读张子宜牧师的相关资料,听其曾孙张和平先生的叙说,我强烈地感受到,张子宜牧师是一个爱国爱教的模范,值得今天的教牧人员学习。他的事迹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信仰虔诚,建立教会,传扬福音真理
1904年,张子宜牧师在家乡兴平县基督教堂结识了英国传教士,因对英国工业发展颇感兴趣,并受传教士渊博的基督教学识、基督教信仰及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影响,欣然接受了基督教信仰,相信了耶稣,成为了一名基督徒。
张子宜牧师信仰虔诚。自接受基督教信仰,加入教会后,他亲近上帝,依靠上帝,传扬福音真理,引人归信上帝。1916年,张子宜牧师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及袁世凯在陕西的督军——陆建章,遭到后者的逮捕而入狱。在狱中,他孤独无援,爱莫能助,生死未卜,深感寂寞与痛苦。由于基督教信仰的缘故,他虽身陷囹圄,但并没有因此绝望,而是借着阅读《圣经》,靠着圣经真理来抚慰自己不安的心情,消耗狱中的艰难时光,通过祈祷寻求上帝的帮助。在狱中,作为重犯,他的两只手都被戴上手铐,这样不仅不方便,且痛苦难耐,他靠着祈祷,增强信心和内在的力量,以此减轻了不少皮肉痛苦,这样的情况连监狱长和狱卒都觉得惊奇。有一次,张子宜牧师在受刑后,处于昏迷状态,口里感到非常干渴,于是他默默祈祷,寻求上帝的帮助。后来,监狱里一位做杂役的快要出狱的轻罪犯人及时给他端来了水,并对张子宜牧师说,他在监狱门口听到一个声音说你要喝水,于是我就给你送水来了。在狱中,张子宜牧师通过在上帝面前虔诚祈祷,深刻省察自己,并向上帝发誓立志:“如我罪应被斩,请上帝救我灵魂;万一生还,终身愿为上帝所用。”后来,张子宜牧师被释放。在被捕的三十余人中,张子宜牧师是唯一一位被获释的人。入狱期间在张子宜牧师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他坚信这是上帝的力量所为,这对张子宜牧师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他后来创办慈善事业,努力服务社会的动力和转折点。张子宜牧师不仅自己随时祷告,依靠上帝,而且也带领孤儿院的学生过信仰生活。在西安他创办的孤儿院内,他每天都组织晚祷会,带领孤儿院全体师生参加主日礼拜,敬拜上帝,设置布道所开展对外传教工作,努力履行一个基督徒身上的神圣使命。
张子宜牧师建设教堂,为传扬福音真理,发展教会事业不遗余力。除在西安创办孤儿教养院设立布道所传道外,他还建设教堂,为信徒提供信仰活动场所,以此传扬福音。1918年,张子宜牧师经手在现西安市新城区区委所在地购地,建成了西安中华基督教自立会西新街礼拜堂和一些附属房屋。这个礼拜堂在1921年得到基督将军冯玉祥捐助而扩建。这个教堂的信徒发展很快,据说临解放前,这儿就有1000多人做礼拜,敬拜上帝,在当时各教派中的信徒人数为最多。1919年,张子宜牧师又修建了今存于西安市南新街集贤巷甲字一号的南新街礼拜堂,当时大约能容纳500多信徒做礼拜。这个礼拜堂结构虽简单,但中西合璧,很有韵味,不仅是现存于西安市民国时期中国人自己修建的最大教堂,而且在改革开放后曾作过陕西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陕西基督教协会的会所及西安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西安市基督教协会的会所,为西安乃至陕西基督教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这个礼拜堂地处西安市中心,不仅继续为方圆数公里的广大信徒过正常的信仰生活提供场所和方便,也被西安市文物局列为保护单位,作为永远的见证。
二、加入社会进步力量,创立基督教自立会,表现出爱国爱教的情怀
张子宜牧师积极投身革命,加入同盟会。1907年,经张渊先生介绍,张子宜牧师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作为西路各县联络人之一而负责陕西西边各县同盟会员的联络工作。1909年协助张渊主持西北大学前身学校之一的西安中等实业学堂,并以此校作为同盟会活动的地点,以合法的身份秘密从事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1911年,在西安起义前夕,他受同盟会指示,准备兴平方面的起义,并在西安起义后率先响应,被公推为兴平民团团长。兴平光复后,又抗击甘肃清军的反扑。1912年,革命党人受到新成立的军政府一些人排斥,张子宜牧师辞职。1916年2月,张子宜牧师因反袁(袁世凯)逐陆(陆建章)起义,被陆建章逮捕押于西华门陆军监狱,后被释放。
张子宜牧师主张并积极投入爱国爱教的基督教独立自主运动。基督教新教于1807年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国基督教从无到有的新时代。督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建立教会,发展信徒,但由于众多的原因,教会的传教权、管理权和经济权基本都控制在传教士的手里,使中国教会好像是外国教会的一个传教区一样,加之在传教过程中,一些传教士把西方文化等同于基督教文化,希望以此改变中国。诸如此类“水土不服”的情况不仅使传教的效果不很理想,也导致很多的群众对基督教产生了相当严重的误解和抵触情绪,甚至对立。庚子年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具体写照。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中国基督徒有识之士觉得这样下去的中国教会一定没有广阔的前途,中国教会若要更好发展,就必须走独立自主的道路。因此,自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反洋教运动日趋激烈,各地教会纷纷成立独立于外国教会机构之外的自立教会。例如,浙江人俞国桢1904年在上海海宁路就自建礼拜堂,称自立长老会堂,1906年又发起中国耶稣教自立会,并拟定简章,以弘教洗辱。
张子宜牧师在没有他人要求的情况下,自觉自发地成立西安基督教自立会,希望西安教会脱离外国教会,实行独立自主的具体行动,体现了他爱国爱教的基督徒品质。1913年,张子宜牧师与三原浸礼会刘丹芝牧师、户县协同会王树棠牧师、西安基督教青年会聂梦九董事长及总干事张亚雄等,与西安市几十位信徒发起成立了“西安中华基督教自立会”,亲自担任牧师,主持教会事务,决定与外国差会割断关系。当时有240多名基督徒积极响应,踊跃参加,对外国教会组织震动很大,他们为此很不高兴。就此,张子宜牧师对外国的一位牧师讲:“上帝信外国人,也信中国人;上帝听外国人的话,也听中国人的话;外国人可以创办教会,中国人也可以创办教会;外国人可以传教,中国人也可以传教;外国人可以建教堂,中国人也可以建教堂。”这位外国牧师听后,哑口无言,无言以对。“西安中华基督教自立会”是陕西境内由中国基督徒自办的最早的教会,这一行动比1906年俞国桢在上海成立的自立会的全国性组织“中华基督教自立会”仅晚了7年。张子宜牧师结合社会背景及教会实际,成立西安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倡导独立自主,在教会管理权、传教权及牧养权上割断与外国教会及传教士的关系,不仅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精神,体现了他对教会发展的胆略和远见,也为陕西基督教生存和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做出了贡献。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所表明的取消不平等条约的保教条款,要求传教士放弃不平等条约的保护,脱离西方的教会组织,宣告自办教会等诉求,凝聚着爱国主义热情,具有挑战与变革社会秩序的勇气和信心。张子宜牧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所强调的独立自主和自办教会的原则与1950年中国基督教发起的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运动的原则一脉相承,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张子宜牧师作为陕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最早的倡导者和先驱之一,令人尊重和敬仰。
三、积极开展慈善工作,服务社会,以实际行动践行信仰
张子宜牧师不仅信仰虔诚,积极传扬福音,努力建设教会,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且身体力行,积极实践,把基督教“爱”的精神通过大量而具体的社会服务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展现出来,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完整性。
张子宜牧师具有关怀弱势群体,服务社会的天赋和心志。张子宜牧师幼年聪颖,常得私塾老师夸奖,但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最终不得已而辍学在家。后经亲友介绍,他到县中店铺充当学徒,并借此机会,白天工作,夜间学习识字,用三年时间便能写简短的文件。1899年,他辞去学徒工作,创设粮铺,经营商业,信用昭著。1904年,他又将粮铺改为兴盛荣钱庄,担任经理。由于办事认真、讲信用,张子宜牧师很快被推选为全县钱行行长。1912年,张子宜牧师与张渊等人创办西安精业染织股份有限公司,并请西北大学教授冯光裕先生为职工教授语文知识。1913年张子宜牧师等创办西安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并在会内办了一所小学。
张子宜牧师创办孤儿教养院,关心弱势儿童和青年。1922年,他创办西安孤儿教养院(亦称西安子宜育幼院),收养贫寒孤儿。院址初设今解放路中段东侧,抗日战争初期迁往长安县太乙宫,总面积240亩(其中西安城内120亩),盖房近千间,收养孤儿最多时超过千人。院内开设实习工厂,辟有菜园,自办中、小学校,对孤儿实行“工读并进”,成年后给其推荐工作或自谋职业。1920年春,张子宜牧师与张亚雄代表西安基督教青年会赴天津参加全国基督教第八次代表会议,会后赴北京游历。在此期间,先后参观了龙泉寺佛教孤儿院和千佛寺基督教贫儿院。回陕之后,想到本省连年遭灾,百姓艰苦困顿的状况,张子宜牧师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在内心暗自发誓:“将来若有机会,一定要为穷苦儿童做一点事。”他的这一愿望,到1922年时成为现实。1922年,创办西安孤儿教养院,并亲任院长。教养院创办初期仅有孤儿20余人,而据《西安孤儿教养院第十二周年纪念报告书》,到1934年10月人数已达到708人。1947年,又成立职业班,招收本院小学部学生,学期三年,除讲授一般中学课程外,又教给各种生产技术。在张子宜牧师一视同仁的收容原则之下,西安市孤儿教养院逐渐成为民国时期全国救助和教养贫困儿童人数最多的孤儿院。据1948年的不完全统计,经西安孤儿教养院救助和教养的儿童不仅人数众多,达14000余名,籍贯遍及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辽宁、湖南、甘肃、安徽、湖北、江苏、四川等省份,孤儿院学生最多时达1000人以上,且成果丰硕:孤儿院先后留院306人;升学者462名,除285人在初高中、大学继续深造以外,其他人进入音乐、水利、神学、师范、商业、护士、军校等专科学校;就业者共计3633名,涵盖农、工、商、教育、医药、军事、政界、邮政、电政、铁道等领域。1949年全国解放,1950年起院务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接办,更名为“西安子宜育幼院”,一切经费均由国家负担,张子宜牧师仍为院长。
张子宜牧师在担任西安青年会董事长期间,积极关怀社会中青年人格的全面发展。1927年,他因着自己各方面的影响力当选为西安基督教青年会董事长,本着青年会促进青年人在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宗旨,在青年会举办戒毒会,英文补习班,积极参与社会服务。1930年,张子宜牧师等十七人又发起成立基督徒陕西农工服务团,以改良农业、提倡工业、振兴教育、发扬福音真理、促进人类幸福为宗旨,在陕西泾阳、高陵两县购地3000亩以作基产,影响很大,成效显著。
总而言之,张子宜牧师不仅是辛亥革命先驱,民国三大孤儿院之一、西安孤儿教养院的创办者,其办学理念和成就受到宋美龄的高度评价,被于右任称为"陕西慈善第一人",民国时期备受陕西人民称赞。解放后,他连续当选为政协西安市新城区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而且因着他的贡献,2012年8月被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遴选为"陕西精神"149位杰出代表人物之一。2013年5月2日,张子宜牧师墓也被兴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此对他表示肯定和尊重。张子宜牧师虔诚的信仰、建设教堂,竭力开展教会工作,强调并坚持教会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都得到了广大信徒的信任和拥护。张子宜牧师的前半生,是以一位革命者,以大量开展社会活动而著称;后半生则以竭力做善事,服务弱势群体而闻名。他身上体现出了较为完整的基督教信仰精神,不仅对弘扬爱国精神、为民思想、无私奉献、社会正气、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而且其健全的信仰以及践行信仰精神、积极开展社会慈善服务,毋庸讳言地对今天的中国教会及广大教牧人员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习意义。
参阅资料:
1、 谢书文:“著名爱国牧师——张子宜”一文,见《陕西宗教文化》2013年第三期。
2、 中国基督教“两会”编:《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一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3、杨鸿江编:《西安 古城 老街 往事》一书。
4、高航伟:“陕西慈善第一人——张子宜”一文,见2013年11月1日《慈善公益报》文化版。
5、哈云青:“爱国为民的教育家——张子宜”一文,见2013年11月20日《教师报》第八版。
6、屈武:《辛亥革命在咸阳》(咸阳党史资料集[五]),咸阳党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
7、《陕西精神读本》编写组编:《陕西精神读本》小学版,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原文登载于《陕西基督教》2014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