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基督教网!
神学探讨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章集萃 > 神学探讨 > 详情 
《圣经》中的社会服务(下)
2015-01-16  作者:朱晓陵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 返回列表

  ———浅谈基督教社会服务的几个准则
  ◆美国  朱晓陵

  基督教的社会服务应当欢迎所有人的参与为所有的人服务
  《圣经》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好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你想这三个人,那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10
  在这个《圣经》故事里,面对被强盗打的遍体鳞伤的人,有信仰的祭司熟视无睹;被神召去侍奉的利未人侧身而过,唯有这位好撒玛利亚人,不但用油和酒医治,包扎好伤处,给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他去旅店安息,为他付费,关照店主照顾好,回来后,还要来看他。在这个故事里,作者既没有说明受伤的人是不是信基督的,没有说这位好撒玛利亚人是不是耶稣的追随者,也没有提及他有没有听过耶稣的道,是不是耶稣喂饱四千人、五千人的其中之一。
  耶稣并没有顾及他的宗教信仰之背景,却夸奖他为“好”撒玛利亚人。因为他的拯救行为,成为耶稣救死扶伤的同路人。当今的世界里,凡是能像好撒玛利亚人这样做的,都应该得到褒奖和效法,无论他的信仰如何,背景如何,肤色如何,语言如何,只要爱人如己,就应当得到称赞,就应当欢迎他们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
  在基督教的社会服务里,应该有两个“所有”:欢迎所有的人参与,为所有的人服务,因为神爱的是世人,人世间所有的人。在社会服务事业中,我们本身是谁并不重要,不应当分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什么是教会做的,什么是其他信仰的人要做的,什么样的宗教信仰的人资格被救助,什么人有资格实行救助。社会服务要大家齐心协力地去做,为的是人类的福祉。我们在河南省周口市的西华县回民村援建了一所回民小学,村民们并不知道是我们援建。共同建校活动增进了回、汉民族,以及基督徒和伊斯兰信徒的团结,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共同的社会服务活动中彼此对话,彼此包容,为了世界的美好尽上共同的责任。说到底,上帝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什么人可以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就不应该有任何限制。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随之引发了海啸和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经济损失高达400多亿,截至2011年12月22日,有15,843人死亡,3,469人失踪。受灾不久,我去仙台和附近的灾区考察受灾情况,许多村落被冲刷成一片狼藉,渔船甚至停泊在了屋顶上。我们和日本联合基督教会在仙台有一个青年团契,这个团契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杰弗里门森迪克牧师Jef-frey Mensendiek是我们的一位派出人员,担任青年团契的辅导员。灾害接踵而来,这个团契首先担负起组织青年志愿者奔赴灾区救灾任务,它是一个最早最快参与救灾的民间机构。救灾的志愿者大部分没有宗教信仰,受基督教青年团契的组织,奔赴灾区为就大多数都不是基督徒的灾民服务。他们转移受灾群众,清理废墟和道路,帮助恢复生产,扶老携幼,在日本传为佳话。全世界民间救援组织的代表到了仙台,首先就要去这个团契了解情况,参与救灾,他们都是好撒玛利亚人。这是一个基督教的机构,组织非基督徒为非基督徒受灾群众服务的典型。
  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高寒缺氧,地广人稀,就地域而言,像有的省那么大;就人口而言,犹如内地的一个小县城;就经济发展而言,犹如发达地区的一个乡镇企业。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从2001年起,我们世界事工部与四川省广播电视大学协作,在医疗卫生和教育方面,给予甘孜和阿坝两个州连续12年的支持:为几十所海拔3,000-4,000米的寄宿学校建蔬菜大棚;对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为乡镇卫生所提供制氧机、心电图机和超声波仪;帮助牧区培养赤脚医生;为县级医院的医生提供进修的机会;派遣医疗队;为缺水乡村建立水站;为100多所中小学培养英语教师;为贫困户提供牦牛,他们在繁衍自己拥有的牦牛的同时,向当地的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奶制品。由于出色地支援了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四川电大于2009年9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奖,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学校获奖者之一。多年来,我们通过四川电大在甘孜藏族自治区投入了800多万元的援助,受助单位只知道四川电大的贡献,不知道是我们十多年来在背后为扶贫事业所给予的经济上支持。
  非洲有一个古老的谚语:如果你想走得快,你独自一人行;如果你想走得远,众人同行。社会服务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事情,不是一个基督徒,一个教会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基督教独自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所有的人共同参与,才可能做得好,做得长久。
  基督教的社会服务与三自原则
  我所服务的其中一个美国主流教派是美国联合基督教会United Church of Christ,USA,它的前身之一是公理会Congregational Church。早在1830年,其差会领导人Rufus Anderson(1796-1880),ABCFM与英格兰的Henny Venn(1796-1873),CMS(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分别提出自传、自治和自养办教会的神学思想。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三自原则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在实行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前提下,在国际援助活动中,社会服务项目应该由中国教会提出、实施。那种规定受助单位去做什么,如何去做,实际上是一种无视三自原则的殖民主义传教方式的翻版。
  在亚太地区,历年来,我们派出人员大都从事教育、农业发展,和维护绿色地球的工作。我们给他们两条很重要的规定:第一,给你规定的任务是什么,你就做什么;第二,凡事都应当在我们的伙伴教会和机构的领导下去做。
  中国教会坚持三自原则办好教会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现在生活好了,大多数的城市教会,“三自”变成了“两自”,有“自传”和“自治”,至于“自养”嘛,已经转了一个弯,靠信徒奉献了。《圣经》里的保罗织帐篷,现在的中国教会还需要不需要这样做了?周口这个地方,是个生产小麦的农业区,产量占全国七分之一。全境有基督教1,340个堂点,信徒达60-70万人,连年老多病的都算上,也才7位按立牧师。几年前,有人向我推荐了周口的一些好的做法,我带着好奇的心理,要去看看“这么多的‘庄稼’,那么少的‘工人’,周口教会的“自传”到底是怎么搞的?
  周口教会所采取的办法是不间断地对乡村教会的骨干进行《圣经》和神学理论的培训,在培训同时教授新型农业的致富技能,“自传”中“带有“自养”,他们明白,要做到“自治“,必须搞好的“自养”和“自传”。周口教会把教会的骨干培养成“三员”:在讲台上是传道员,在讲台下是服务员,在社区是致富员。引导学员重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拓宽知识面,成为与时俱进新时代的工人。在培训《圣经》知识和神学理论的同时,也把与学员切身相关的致富技能同时传授给他们。诸如:种植、养殖、沼气建设、农机维修、电脑、电焊、车床,种植黄花菜、发展风景树、育苗圃,教学员如何带领教会信徒和他们所在的村庄一道致富。记得我初访时,看到这里的学员冬天还打地铺睡在稻草上,就资助他们买双人床,改善住宿条件。周口教会得到资助以后,不是去买床,而是自己焊床,即节约了开支,又培训了学员的电焊技能。
  多年来,这个教会的领头人马鑫牧师获得了全国妇联和中国儿童基金会联合授予的“公益楷模奖”。周口的经验在全国农村教会值得借鉴,因此我曾向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副校长推荐;去年夏天,全国三自主席傅先伟长老访美的时候,我也向他推荐。他回来之后,就亲临周口看望。周口的经验是在“墙内”开的花,现在墙内也香了起来,周口的经验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这里开这样的一个研讨会的意义所在,把周口教会实行“三自”的具体实践经验总结出来,以利推广。
  “三自”原则同样适用于中外教会间援助活动,凡是援助,都应该是无条件的。所有项目的初始,都应该由中国方面提出:是我要干什么,而不是你要我干什么;是我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你要我应该怎么做。这样才能适应中国的实际需要。每一个援助项目都是由国内最早提起,彼此协商,确定项目,共同设施。国际间的教会应当尊重中国教会,真心实意地让老百姓心里踏实、心无余悸地得到益处。
  笔者认为“自治”也包涵教会在社会服务的活动中治理好自己,确保项目款的具体落实和实施。不虚夸,不瞒报,账目公开,年终审计。所得资金无论是信徒奉献,还是国内外教会的支持,都是来之不易。这不仅仅是对捐助教会和机构负责,对信徒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上帝负责,兢兢业业地办好教会的事情。
  基督教的社会服务要有开明的神学思想指导
  自丁光训主教倡导神学思想建设以来,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最早称之为“神学更新”。一九九八年春天11,在和丁老的一次围绕“神学更新”的谈话中,体会到丁老的一个重要的神学思想就是要把中国教会引向开明和包容的神学境界。因此,神学思想建设与教会社会存在,与教会的社会服务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
  神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神,什么是人,以及神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问。基督徒常说“爱神爱人”,这两者缺一不可,是神与人同在的必要条件。如果见贫穷的不助,见路倒的不扶,那么“爱人”的方面就打了折扣。当“爱人”打了折扣,人与神的关系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爱神也就不完全了。
  开明的神学思想是社会服务的良好指导,使得我们的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人,让我们像耶稣一样跨越种族和信仰的界限去关注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我去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多次,道路崎岖难行,我亲身领会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的深刻涵义。恶劣的自然环境伴着藏族人民在那里艰苦地生活着。上次进山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直至巴塘,车行1,600多公里,轮胎扎破两次。有一个镜头我终身难忘:一位藏族中年妇女,肩背一箩筐砂石去填补公路上的凹坑。汽车瞬时擦身而过,我向后望去,车子带着漫路的灰尘,把那位勤劳的藏族妇女淹没在飞扬的尘土之中。我们是离开了,那位背背篓的藏族姊妹还在穷乡僻壤间为幸福之路在劳碌着。当时我想到的不是我的信仰和她的信仰之间的差别,我想到的是,上帝与我同在,我也祈祷与她同在。我自问:我能为她做什么?在崇山峻岭之中,好撒玛利亚人的影子落在了那位藏族妇女的身上,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常说的“上帝与我们同在”这句话到底有着怎样的涵义?
  耶稣风餐露宿传讲爱人和拯救的道理,穿着和他周围一样人的衣服,吃着大家共享的食物,可以说那是耶稣与他周围的人同在的方式;耶稣指水为酒,非常高兴,是与喜乐的人同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使他尝到了人间的最深重的痛苦,是他和世界上所有的受苦受难的人同在。基督徒都说要学像耶稣,那么就应该走出教堂,与周围的人做好邻舍。教会不是世外桃源空中楼阁,它要在人群之中才有活力。基督徒应当明白,在上帝的“经济理论”里,是没有贫富差别的。基督徒要做社会服务,就得寻访需要救助的人群,在寻访过程中,体恤他人的疾苦。当时时警醒:天下苦人多!要学像耶稣那样与众人同甘共苦。知道老百姓的疾苦,才能同甘共苦;有了同甘共苦,才能时时不忘疾苦的人,才不至于脱离基督徒天天称之为的“弟兄姊妹”,不至于在华丽、造价昂贵的教堂外面还居住着我们的那些衣衫褴褛的弟兄姊妹。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里,叩击基督徒心灵的是“谁是我们的邻舍?”这个问题。基督徒常说,“上帝与我们同在。”但也许应该更多思考,上帝是如何与每一个人同在?如何在不同处境中与每一个人同在?而我们自己又是怎样学像耶稣与周围的人群同在?教会如何与社会共处一个世界?
  持久的社会服务过程是一个有助于神学思想建设的过程,有助于基督徒在实践中更新神学思想。今天我们在神学思想建设的框架下讨论社会服务,探讨用怎样的神学理论来指导中国教会的社会服务工作:教会为什么要开展社会服务?教会开展社会服务的神学基础是什么?基督教如何从《圣经》中吸取做好社会服务事工的营养?做好社会服务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基督教的社会服务要常态化?如何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基督徒的社会服务为什么应当是无条件地?怎样才能做到无条件地服务于社会?这都需要我们认真探讨。这些问题既联系着社会服务的实践,也同时是神学问题。
  我认为,每一个信徒都是一位神学家,因为每一个人在自己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信仰经历中,不断地诠释和理解上帝、《圣经》、教会,以及社会,与时俱进地作出自己在神学思想上的更新。因此,基督徒应当不断地彼此交流,彼此启发,彼此借鉴,彼此帮助,共同进步。
  这次研讨会开得好,会议的倡导者组织者在启发与会者认真思考,从神学思想到教会的社会实践,从务虚到务实,不断更新神学思想,进一步地引导我们把社会服务工作做得更好。有了扎实的神学基础,教会在社会服务中才能很好地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偶然性和运动性。
  再次感谢周口教会忠心耿耿地把教会的事情做得很好;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把周口教会作为一个教学试验基地,不断地把周口教会的实践理论化,又一次开拓了大学和教会合作创新的先河。这样的神学研究,可以说,给中国教会,以及全世界的教会献上了一份厚礼。大家的发言、文章值得我好好学习。回去之后,我会向同事们介绍,更加努力为中美教会间的无条件合作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因为这一切都在上帝的无条件的爱之中。
  2013年5月26日于中国河南周口

————————————————————
  10《路加福音》10章29至37节。
  11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在1998年召开的“济南会议”上做出了《关于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