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基督教网!
文章集萃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章集萃 > 详情 
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群众宗教信仰”说起
2023-11-10  作者:上海 曹圣洁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发布 返回列表

      《天风》2023年第4期转载了今年2月28日《中国民族报》发表的《最大限度团结信教群众》一文(下称《团结》),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把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归纳为五句话:“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群众宗教信仰,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其中“尊重群众宗教信仰”这句是第一次被列入宗教工作方针,读后我感到很有启发,愿与基督教教会同道分享我的感想。

      一、点滴感受

      1.必须重视宗教的群众性

      宗教是古老的社会现象,至今全世界仍有2/3以上的人口信仰各种宗教。我国明确信教身份的人在全民人口中虽然占少数,但宗教通过信仰者组成的群体,对中华文化、民族共性、乡规民俗等都有相当影响。正如《团结》一文所说,宗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人需要、有人信奉;从政治高度看,宗教问题的关键因素乃是广大信教群众。

      中国共产党一向注重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爱国统一战线旨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完成革命和建设国家的大业。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文革”动乱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破坏,1982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即19号文件),其中清楚指出:“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这是我们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原则至今没有改变。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统一战线政策的组成部分。

      信教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群众”是共性,“信教”是特点。习近平总书记说:“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信教群众因有对来世的信仰,容易忽略在今世自己是群众一部分这个基本事实。若把各人在历史中不同的经历做个对比,就知道我们在世的生活与政治环境是绝对分不开的。一个人信仰宗教与否,并不决定其政治立场和态度。事实证明,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党的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他在2022年7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特别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在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大团结显得特别重要。

      2.最大限度团结信教群众是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重要内容

      共产党人信奉无神论,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与“尊重群众宗教信仰”的主张并不矛盾。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宗教有赖以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与认识根源,承认宗教客观存在的现实。宗教作为人们的思想认识,是不可能由外力以强制手段消灭的。要团结信教群众,必须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否则就不可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19号文件把“宗教”解释为“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一方面,宗教信仰的核心是指各宗教的基本教义,对于基督教来说,就是我们根据圣经而产生的基本信条,是不可更改的,也是广泛受到尊重的。另一方面,基督教的神学诠释与实践历来随着历史、地域社会形态的发展而变更,否则就不能适应生存环境,但是这种变革必须由信教群众提高认识后,自觉去进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提出,要积极引导推进宗教的中国化与“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并无矛盾。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是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认同党和国家的政治目标,适应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使教义的诠释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宗教的中国化不是要改变宗教的基本信仰,而是指出宗教在我国的正确走向。

      宗教信仰还使信仰者在感情上发生变化,产生宗教情感,如对神的崇敬、感谢、依赖之情等;对于与宗教有关的礼仪、组织(如基督教的教会、礼拜,甚至教堂建筑、圣乐、圣画等)都有特殊的神圣感。“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应该包括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我体会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允许在宗教场所进行反宗教的宣传,宗教信徒也不到宗教场所以外去宣传宗教,就是避免因不同观念交锋而引起群体感情上的冲突。在人际交往中,感情的损害最难以修复,为了加强团结,伤害信教群众宗教感情的行为必须全力避免。

      3.坚持把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

      《团结》一文把团结信教群众看作是“长期的、基础性的”重要工作,这也是共产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的结论。

      党和政府要团结信教群众,敌对势力也在拉拢信教群众,这种争夺将会长期存在。

      中国共产党一向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政策的贯彻也有起伏。事实证明,凡是认真贯彻正确政策、团结信教群众的时期,信教群众更加信任党,乐于为建设国家出力,社会也更加和谐、安定。宗教政策被破坏时,不但宗教受到摧残,信教群众惶惶不安,而且更容易在政治上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猎物,负面影响长远,后果极为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指出,做好党的宗教工作,关键要在“导”字上下功夫,要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这对国家的宗教工作干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认识上的升级、体制机制上的完善,以及发挥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的积极作用等,值得关注。

      二、基督教界应有的思考

      1.完整、全面、准确认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推进基督教中国化

      宗教界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当然是很高兴的,我认为更应该把它看作是对自己的鞭策。党和政府的宗教工作方针并不是只有“尊重群众宗教信仰”这一句话,而是共有五句,第一句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们也必须完整、全面、准确认识这一政策,对宗教工作方针不能断章取义。我国是政教分离的国家,国家只能按既定方针处理宗教问题,不可能支持某一种宗教发展,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大局,接受政府依法管理。如果不在有关宗教的政策、法令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不但不能被尊重,还会受到惩处。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宗教工作的两句话——“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表明基督教中国化这件事,与基督教在我国的传承和前程直接有关,它又是在整个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下提出的,我们必须扩大视野,认真学习。

      应该指出,政治学习不是仅要求表态,而是要真正提高认识,端正政治态度,而且落实于教务工作中。基督教发起三自爱国运动、实行联合礼拜、进行神学思想建设等都是按照中国化的方向办好教会的过程,必须坚持并向前推进。为了实现基督教中国化,宗教团体(即基督教两会)、教职人员(即教牧人员)、信教群众(即信徒群众)各有自己当负的责任。

      2.各地基督教两会需做好信徒群众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宗教团体的作用,他在2016年、2021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都强调:“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尊重和发挥他们在宗教内部事务中的作用。”我体会基督教两会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是基督徒群众组成的团体,它要协助政府落实法律法规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要团结教育信徒群众共同来把握基督教前进的方向。回忆1980年,我参加“文革”后第一次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时,听见当时的中央统战部张执一副部长嘱咐:“你们要像火车头拉着车厢那样,带着教徒前进。”当丁光训主教担任基督教全国两会主席、会长时,我也不止一次听见他说过:“三自作为政府和信徒之间的桥梁,两头要搁牢。”各地基督教两会绝不能漠视团结信徒群众这项基本任务,否则,它就失去了生存基础和工作条件。

      为了改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基督教两会负责人要学点辩证法,善于结合实际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例如:在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信仰时,也要考虑自己是否尊重他人的信仰,须理解他人对我们的宗教生活的感受;坚守信仰的底线与推动必要的适应性的变革并非对立,但要慎重从事,因势利导;保持正当的宗教感情,同时要防止基督教走向极端和狂热。总之,要做艰苦的工作,既不能畏难停滞不前,也不能急于邀功求成。《天风》自今年开辟了“翻过的饼”专栏,对于释经中“恩典与真理”“信心与行为”等貌似对立的观点进行平衡性的分析,是很好的思路。

      3.教牧人员要端正对信徒群众进行思想引领的态度

      我相信大多数教牧人员献身教会时,都曾有“善牧群羊”的初衷,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宗教界代表人士定下了“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要求,须结合起来进行考虑。

      教牧人员是直接接触信徒群众的牧者,主要以讲道、谈话帮助人们认识对神的信仰。基督教很重视讲道,讲道的内容牵涉神学思想,要把教义与信徒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指导。我们和信徒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对周边发生的事物有切身反应,讲道不是讲政治,但是不可避免地反映讲者的生活态度、社会观点乃至于政治立场,而且是借着信仰的要求来进行,对信徒的思想行为影响更大,必须正视。

      教牧人员很容易只把教会增加信徒数量作为工作的目标,却少想到自己要对信徒负多少责任。如果只注重信徒的数量增加,而少关心他们思想信仰素质的提高,那么,在境外以传教为名的网络宣传活跃、国内异端邪教泛滥之时,他们很可能被掳掠过去,思想被控制,身心受摧残;有的信徒因不明政策、糊涂热心,参与违法行为而受罚;还有的信徒行为不端,在社会上造成危害,使教会蒙羞。虽然这些事主要由当事人负责,但教牧人员又岂能等闲视之,一推了事,而不省察自己有否尽到正确带领信徒群众之责、有否把爱国爱教落到实处?

      4.信徒需提高辨别力,正信正行

      基督徒多想到基督教信仰对人生的益处,大概很少意识到自己是“争夺对象”。《团结》一文中的“争夺”是指敌对势力以宗教为名进行的拉拢、笼络,使人从感情上对他们同情,进而支持其活动。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这是现实。信徒应当如何应对?一是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到正规的教堂、聚会点参加礼拜,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工作方针。我们鼓励各地教会与基督教两会加强联系,支持基督教中国化的努力。二是要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树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于任何以基督教为名的活动、信息(包括印刷品、网络信息等)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不随便参与或传播。

      诚愿广大基督徒都能在追求深入领受基督教信仰的同时,对于国家的法律、法规也有正确的认识,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按正道而行,做一个好信徒,也做一个好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行善,服务人群。基督教一定要引领信徒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发挥正能量,如此必能受到欢迎与尊重。(作者系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五届会长)

本文选自《陕西基督教》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