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基督教网!
神学探讨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章集萃 > 神学探讨 > 详情 
一个正走向合一的教会——中国基督教对于自我身份的构建
2021-01-29  作者:河南 马橄榄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发布 返回列表

【内容提要】 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藉着三自爱国运动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为中国基督教构建一个自我。中国基督教通过历史进展中的范式转移实现了从宗派分裂到宗派团结的转变,又藉着联合礼拜而结束宗派林立的局面,并在两会体制中进入后宗派历史时期。然而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仍然是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地求索、前行,寻求于自我实现。这便需要神学教会论的表达提供支持。笔者认为教会是三一上帝的有形团契,从这角度而言,中国基督教在求同存异原则下肯定个别性与特殊性的同时,还需积极地建构共同的整全性、同质性来作为同一身份界定,实现个别从合作共存到共生共融,从实践上的合一前进到如同三一上帝自身团契的更为一体的内在关系与身份界定。

【关键词】 三自 构建自我 联合礼拜 走向合一 三一上帝的有形团契

 

一、新时期寻求构建自我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基督教传入中国同外国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中国基督教长期被冠以“洋教”的称呼,自身的价值与本真并未受到正确的认识与关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观感也与基督教的本相有所差异,甚至经受到不同时期中的反对浪潮。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吴耀宗等老一辈教会领袖发起的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所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依靠着已经实现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在各方面谋求中国基督教的独立自主,改变中国基督教的依附状况、受压迫的地位、负面的形象。

十九世纪中叶起,中国教会中就有人陆续提出了三自{1}。然而真正在全国范围和规模上实现三自的,唯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2}。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后称“三自宣言”),标志着三自爱国运动的正式发起。在1954年召开的中国基督教第一次全国会议上,成立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三自爱国运动于中国基督教的意义,正是实现中国基督教的独立自主,为其开创新的历史。

三自爱国运动背后的精神诉求是什么呢?丁主教认为,这是为中国基督教谋求一个中国的自我、民族的自我,使耶稣基督在中国的教会成为真正中国的教会{3}。或者进一步而言,从三自运动发起以来的努力与奋斗,皆是要为中国的基督教构建出自我,并维护和发展中国教会的自身特性。

建构自我这一任务,也决定了当前处境下建构行动的开创性与长期性,并以自我的形像与道路来传达基督的信息,藉着自我实现而丰富基督教会的普世意义。当前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对于自我的建构仍需不断地得到巩固与发展。

 

二、构建自我进程中的范式转移

如前所述,对于自我身份的建构是一个开创性和长期性的事业,需要不断地巩固和推进。这一任务要求中国基督教摆脱“复制品”的形像{4},在新境地新道路中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伴随着三自爱国运动的开展,在现实中产生了建构自我进程中的范式转移——走向合一(the uniting Chinese churches)。这一范式转移冲出了传教运动所固有局限和宗派的束缚,为中国基督教的自我实现开创了新的可能性。

走向联合中的教会,这一转变之所以得以发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三自运动,及其一开始就所体现并坚持的团结精神。团结精神与三自运动深刻同行,团结的事业又由三自运动实现和推进。宗派间的团结被特别地视为推进三自革新运动的具体方法{5},教会合一的问题得到重视{6},并在运动的推进中不断地争取和扩大团结,以致取得前所未有的范围与程度。这体现在教牧人员与信徒之间的团结、各教会之间隔阂的消除,特别是两所协和神学院各自的联合办学{7}。在1954年的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上,团结精神得到了总结,并在大会的报告和决议中被不断肯定{8}。在构建中国基督教自我的进程中,正是三自运动实现了非常重要的范式转移:结束了差会时代的分裂状况,转变为团结与联合局面,并为之后进一步的联合——联合礼拜奠定了基础。

联合礼拜这一转变的具体促成和实现,是中国基督教于1958年在自主共识和决定中所逐渐达成的果实。正是在三自爱国运动的基础上,不同宗派得以走在了一起,宗派界限的束缚被突破,从而形成了中国基督教内部的联合。

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关于教会合一的实践与努力,为中国基督教的自我实现奠定了历史基础,并藉着建构自我进程中的范式转移而得到了初步实现。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基督教建构自我的内涵与意义,不再是西方基督教的复制品,而是积极地寻求自我实现,成为具有自主形像与意识的中国基督教。

 一个正走向合一的教会——中国基督教对于自我身份的构建(图1)

三、对于自我形像的贡献

文革结束之后,停滞的教会事工得到陆续恢复,联合礼拜这一范式也得到了信徒的肯定,因而被继续坚持并巩固至今。在历史的实践中,中国教会藉着建构自我进程中的范式转移进入了独特的宗派后时期,不断在行动中走向合一。丁光训主教在讲话中这样说到,三自爱国运动对外改善了基督教的形像,使社会上更多的人对它有好感{9};对内则促进了教派之间的和睦同居,实现了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宽广的教会联合,为之后的无宗派局面创造了条件{10}。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三自组织在一段时间内代行了管理教会的职能。在1980年的第三届全国会议上成立了中国基督教协会,与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分工合作共同办好中国教会,至此初步形成了中国基督教的两会体制,共同承担继续巩固、推进教会团结的重任。

在两会体制的实践中,原本的宗派界限与结构差异被放弃,开始使用“后宗派”这一词汇来指称和描述中国基督教,并已被广泛使用来作为中国基督教的自我表述和自我认知{11}。团结与联合礼拜分别被写入“全国三自”与“全国基协”的章程中,联合礼拜也在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关于教会的表述中得到明确和坚持(2002)。

由两会体制所代表和体现的对于教会联合的努力与实践,得到了国际教会组织的积极肯定。1987年9月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世界基督教联合会(WCC)执委会议所通过的决议中,明确支持中国基督教两会体制(中国基协和三自运动)所代表和寻求的教会合一{12}。美国长老会总会、美国联合卫理公会、英国循道卫理公会等教会组织在其有关中国教会的声明或决议中,皆尊重中国基督教会的自主性,并为中国基督教所取得的宗派后的合一精神、道路与成果而感到欢欣{13}。

一个走向合一的教会,既是作为中国基督教在历史实践中的自主选择与努力,又成为了中国基督教独特的自我形像与内涵体现;这是中国基督教两会体制对于后宗派联合之路的坚持,并对于建构自我作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四、正走向合一的教会

丁主教在讲话中说到,宗派结构在中国已经不再存在,绝大多数的基督徒都是宗派后时期的基督徒。然而中国教会依然持守彼此尊重的原则,鼓励和保护多样性,乐意在耶稣基督的教会中实现基督的丰富,看到一个具有创意的多样性的教会{14}。既寻求合一又尊重多样,这样的理念成为中国基督教寻求教会合一的原则,中国基督教的联合之路经受了考验,并抵制住了外部的牵引力{15}。但我们也应看到,虽然宗派林立的时代与宗派结构皆已不复存在,中国基督教进入了一个后宗派时期。但距离中国的联合教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或者说,中国基督教既取得了一定的联合成果,然而实质上是正在走向合一进程中的教会。

中国基督教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教会,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尚未是实现合一的教会,而是根据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原则走在一起的教会{16}。正如同现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徐晓鸿牧师,在中国基督教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神学思想建设二十周年研讨会开幕式中所指出的,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联合的教会。因而三自与基协仍在积极努力地建构一个合一的中国教会,建构中国基督教的自我。

中国基督教在行动与实践上的合一已经取得了相对成熟的成果,但这合一并不牵涉神学与教义上表达的合一,而是在实践中的合作共存。这种合一对于以“后宗派”来自我描述的中国基督教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后宗派”不仅仅描述当前中国基督教在建构自我进程中所取得的放弃宗派界限与结构差异的现实,以及实践上合一的成果,更是指向于一个后宗派的真正实现合一的中国教会。

中国基督教在理想与实践中所寻求的合一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合一,即在建构自我的进程中,不是停留于联合中的自我行动,而是不仅谋求于自我独立,更是要达成和实现完备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位。

一个正走向合一的教会——中国基督教对于自我身份的构建(图2) 

五、作为三一上帝的有形团契

中国基督教取得的后宗派成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处境现实的需求而作出自身变革。教会在功能性与实践性上的合一,对于一个合一的教会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不仅仅是现今需要面对的问题,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构建的某种程度的合一,同样由于缺乏教义性与教会性共识,而成为了一种松散的联盟,以致缺乏全备功能{17}。

所以,即便中国教会的后宗派模式对普世基督教是一项重要贡献,合一现实的复杂及其内部的脆弱也需要被正视,迫切需要神学与教义的强化{18},需要以更加成熟的教会论为支撑,真正推动中国教会不断走向合一。那我们可以来思考一个怎样的教会论呢?

丁主教讲到,由于圣灵的工作,以及在基督里的相通,中国基督教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着一致的看法,有一样的心思和意念。中国基督教也正在寻找一个充满活力的基督论和灵性生命,既坚持基督为太初之道和普世之主,坚持上帝创造、救赎和圣化的工作是三而一的,又对自然、历史和人类中的一切真善美抱敞开的态度{19}。

笔者认为,三一上帝自身团契中的奥秘关系,可以为中国基督教当前的求同存异提供新的亮光。教会具有上帝的形像,因为教会在对上帝的效仿中有着同样的活动。以其无限权能创造万有的上帝,也在其旨意(Providence)中使万有与他联合,并使万有之间相互联合。上帝同时作为万有的起因、开始与目标,他将万有引导至一个共同但又不混的身份认知与联合。而这一联合并非废除个体的本性与存有,而是削减或是破除个体的孤立性,并通过超越个性而在整全中显示个体,正如同部分在整体被显明,或是整体在其起因中被显示{20}。

上帝的教会将如同形像反映原型一般,而展现出如同上帝所正在为人们实现的相同的作工果效。有着各样不同属性的人,藉着信仰并经由圣灵的工作而得以重生再造而进入教会,且得以具有同一、整体而不可分的身份。通过其特有、单一和无限的美善权能,基督在其自身中围绕万有,使万有如同被限制在圆之中而回归基督。目的在于使上帝的创造整体具有友善与和好的身份,而非任何形式的他者,并与上帝联合而非分离以致消解为非存有(nonbeing){21}。

超越而不可知的三一上帝藉着逻各斯的道成肉身而向人启示出来,作为道成肉身的延续与扩展的教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成为三一上帝自身团契的有形体现。教会具有三一上帝的形像,正在与上帝实现着相同的联合事工。父藉着灵而在基督的教会中,继续着三一上帝所共同意愿的经世计划(economic plan)。而这一计划的实现正是以三一上帝自身团契的内在奥秘关系为基础与根据,具有三一上帝形像的教会以此关系为依据而藉着朝向与上帝的联合来寻求自我实现,即在合一(unity)的同时没有构成(composition)或是混淆(confusion),而在区别(distinction)的同时并没有分离(separation)或分裂(division){22}。

对于中国基督教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原则下而在肯定个别性与特殊性的同时,还需积极地建构共同的整全性、同质性来作为同一身份界定,实现个别从合作共存到共生共融。不只是藉着“求同存异”而走到一起而共存于合作与实践,而且要进一步到如同三一团契内在关系一般的更为一体的内在关系与身份界定。既具有同一本质或存有,而非任何的组合、结合或混淆,也体现个体存在模式(mode of subsistence),而非任何的分离、相异或分裂。

 

六、结语

中国基督教寻求建构自我的努力,在新中国新境地中被三自爱国运动所继承,并藉着范式转移而朝向理想不断前行。中国基督教在实践中实现了从宗派分裂到宗派团结的转变,又进一步藉着联合礼拜结束了宗派林立的局面,并在两会体制的坚持中进入后宗派时期。在为中国基督教构建自我的实践中,自我的内涵与意义不断得到丰富:不再是西方基督教的复制品,而是积极地寻求自我实现而成为具有自主形像与意识的中国基督教,但距离一个合一的中国联合教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

历史进展需要我们藉着范式转移而提出新的方法与进路,来帮助我们理解和处理新问题与新挑战。当前的中国教会是一个后宗派的(post-denominational)教会,这并非意味着已经完成了合一进程,而是正处于合一进程中:既是联合的中国教会(united Chinese churches),同时又是正在不断地走向联合的中国教会(uniting Chinese churches)。这不仅需要藉着联合礼拜和两会体制寻求在实践和教制上的合一,而且需要在信仰诠释、神学构建等方面继续探索中国教会的合一进程。因而一个正走向合一的教会,这成为了中国基督教当前最为显著的自我特征。这仍需要不断地求索、前行而寻求真正的自我实现。

本文原载于《陕西基督教》2020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