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广大区域的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在中国,也断断续续地传播了一千多年,有着深远的影响。近代学者普遍认为,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唐代的景教,元代的也里可温,明代的天主教,清代的新教(国内一般称为“基督教”或“耶稣教”)。由于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文化氛围及地理位置等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在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中,陕西也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四个时期,都在陕西有所发展,且有一定规模。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如此重要的历史,竟然很少有人重视,甚至逐渐被人淡忘。有鉴于此,笔者花了一定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出这篇文字,力求藉此梳理出基督教四次传入陕西的发展脉络,为对陕西基督教历史感兴趣的同好,提供一点思路。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常识性的介绍,而非学术性的研究,所以对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不作辨析,只介绍较为常见的观点。
一、唐代的景教
西方教会及来华传教士中,一直有基督教很早就传入中国的传说,比如“多马说”、“东汉说”、“三国说”等,但因缺少有力的证据,并不被治学严谨的学者所接受。截至目前,基督教传入中国最为可靠的历史资料,是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下简称“景教碑”)。
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西安城西(一说是在盩厔,今周至县)出土一幢巨大的石碑,上书“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数字,碑文叙述了“景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立碑时间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此碑才一出土,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很多来华传教士及中国学者争相前往参观并研究。经来华传教士及中国学者仔细辨认,一致认为此碑记述的“景教”,就是基督教,属聂斯脱利派,与当时正在中国传播的天主教同根。至于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何以称为“景教”,学界多有争议。景教碑记:“真常值道,妙而难名,功用照彰,强称景教。”学者李之藻认为,“景者,大也,炤也,光明也。”所以一般认为,景教的意思就是“光明正大的宗教”。
由于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属于聂斯脱利派,所以有必要在此对该派作一简要介绍。公元435年,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脱利(Nestorius,约380-451)因其神学主张的缘故,被控为异端,并被罗马皇帝放逐。但其追随者仍在上埃及、叙利亚、两河流域、波斯等地传教。498年,聂派教会宣布与罗马教会决裂,自称“东方儿女”,先后以波斯及叙利亚为中心,称迦勒底教会,或亚述教会,他们怀着极大的宣教热情,以波斯的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为中心,沿丝绸之路向东亚地区传教,一直传到中国,因此被称为“着了火的教会”(A Church on fire,意为“一个充满热情的教会”)。
按景教碑记载,唐太宗贞观九年(635),聂斯脱利派的波斯传教士阿罗本(Olopen)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唐都长安(今西安),成为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先驱。此时在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所以谴宰相房玄龄率仪仗队在西郊迎见,将他请到皇宫,向其讨教教义,并准其在皇室书房翻译《圣经》。按着常理,阿罗本不太可能一口气从波斯径直来到长安传教,因此有人推测,在他来长安之前可能已在长安以西的中国边陲传教,且有一定的影响。此次进京,是因有人报告朝廷,故太宗隆重接待之,基督教由此得到朝廷的认可和接纳,可以奉旨公开拓展教务。此种推测虽然在情理之中,但由于缺少有力证据,并且也无从知道他们何时开始在边陲传教,所以学者一般还是以贞观九年(635)为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由于阿罗本最早传教的长安属于陕西,故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年代,也即为基督教传入陕西的年代。
贞观十二年(638),太宗在对景教进行为期三年的考察之后,认为该教“济物利人,宜行天下”,于是批准阿罗本在中国传教,并在长安西郊的义宁坊划地拨款,兴建了教堂,此为基督教在中国所建的第一座教堂,当时称“波斯胡寺”或“波斯寺”。从此,基督教在中国开始大规模的传播。自太宗至德宗,景教在中国发展极为迅速。
高宗(李治)即位后,对景教的兴趣较之太宗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继承了太宗的宽容政策,对景教给予极大的支持,“仍崇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即维护了阿罗本为景教大总管的宗教地位。据景教碑记载,高宗对景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除都城长安外,“而于诸州,各置景寺”,一时出现了“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盛况。目前,陕西周至县存有一座古塔,系唐代一座修道院性质的景教寺的遗址,这座古塔无声地见证着基督教曾经在陕西的辉煌。
高宗死后,政权很快落在武则天的手里,在她在位的近半个世纪,景教遭到了厄运。由于佛教徒曾经有恩于武则天,所以她大力提倡佛教,对景教则进行压制和攻击。
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开创了被称为“开元盛世”(713-741)的黄金时代。宗教政策方面,玄宗恢复了太宗的宽容政策。景教碑记载,他曾命令自己的五个兄弟亲自到景教寺设立神坛,并对被毁坏的建筑物进行维修。开元期间,玄宗“诏僧罗含、僧普论等一七人与大德佶和于兴庆宫修功德(做礼拜)”。天宝元年(742),玄宗命大将军高力士将太宗、高宗、睿宗、中宗、玄宗五代皇帝的画像,送到教堂安置,并送去百匹丝绸,以示嘉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玄宗在位期间,发生了景教寺改名的大事。唐太宗在位时建造的景教寺原名“波斯寺”,天宝四年(745)年,玄宗颁发诏令,称“波斯寺宜改为大秦寺”。此后所建的景教寺,均被称为“大秦寺”。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景教信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有功,后被赐紫衣袈裟,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同朔方节度副使。代宗(李豫)时,每年圣诞节都送异香给教堂,并备御膳给传教士。德宗(李适)即位,对景教亦有好感,登基次年,即建中二年(781),便有景净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叙述了景教在唐朝传教的近150年的经过,以为永久的纪念。
德宗之后,唐朝进入衰落时期。建碑之后,历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805-840)几代皇帝,景教在这期间的发展基本还算顺利,但也没有什么显著的发展。
会昌五年(845)八月,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强行拆毁寺院,强令僧尼还俗,史称“武宗灭佛”,或“会昌法难”。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毁寺四千六百、招提兰若四万,籍僧尼为民二十六万五千人,奴婢十五万人,田数千万顷,大秦、穆护、祅二千余人。”武宗灭佛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佛教,但从上述记载可知,景教和祅教都受到了牵连。此间,不少景教寺被拆毁,传教士被驱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极有可能在此时被掩埋地下。
武宗灭佛带来的灾难,对景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从此以后,景教便一蹶不振,除在南方港口城市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尚有少数信仰者外,中原地区已经几乎见不到景教活动的踪迹,官方史籍也不再有关于景教的记述。由此可知,基督教在陕西的传播历史,中断了一个较长的时期。
(未完,待续)
原载于《陕西基督教》2009年第1期